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执法、淘汰、培训一个不能少


  又到“315”,农资打假话题再次引起关注。农业部的抽查结果表明,制售假劣农药的问题仍然严重。

  总结这些年来公布的假农药案件我们会发现,农资制假链条正在逐渐向专业化、高知化演变,隐蔽性增强,跨省甚至跨境案件屡见不鲜;售假渠道多元化,除了传统的经销商实体店、农资大市场、更有向互联网等渠道蔓延的态势;而假农药的购买者则是中小型经销商和农户居多,他们往往缺乏基本的产品辨别能力。

  笔者认为,要想杜绝假农药,必须全方位发力。强化执法,让生产经营者不敢制售假农药;淘汰不合格经销商,使假农药不能面市;培训农民,让假农药没人买。

  首先要做的是加大监管力度,强化执法的威慑力。新农药管理条例的出台和管理机构的调整理顺了农药监管的权责,但是这样的权责是否能真正能落在实处,还取决于各级管理部门的执法力度。只有严格执法、强势处罚,才能使制假、售假者不敢触碰红线。笔者在走访中发现,一些农药生产者和经销商往往和当地执法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何规避人情执法、地方保护成为执法能否起作用的关键因素。

  其次是加强农药经营渠道的监管。必须要适时淘汰一批不具有经营资质和不规范的零售商,同时培育一批专业化、规模化的农药服务商。经销商和零售商是向农户提供农药的重要一环,无论是有心还是无意售卖了假农药,对于农户和食品安全都有着巨大的隐患。目前的农资经销商确实存在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另外QQ群、微信群、电商等互联网平台的介入,也使得农药经销渠道更加鱼龙混杂。只有让不合格不规范的经销商彻底出局,假农药才会失去进入市场的管道。

  再次是要加强新型农民的培训,增强他们的识别能力。没有人使用,假农药才会没有市场。实际上,真正的种植大户在农药产品的选择上是比较谨慎的,而中小型的种植户往往会因为不会分辨真假农药而买到假劣产品。现在,合格的农药产品均具有二维码可追溯系统。如果让所有农民都能得到防骗、防伪科技知识的培训,提高真假农药的分辨能力,农民买到假货的机会就会大大减少。此外,还要通过培训和宣传,改变农民对高毒农药的认识。不少农户即使意识到农药中掺杂了其他成分,哪怕是高毒成分,只要产品效果好,能防住病虫害,有时候也会照用。 (闻音)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强化 总结 识别能力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