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以来,伴随着“互联网+农资”的热潮,智能配肥急剧升温,其中既有化肥企业的业务转型,也有依托金融和技术优势的科技企业等,还有从互联网领域转战而来的新型平台。有人认为这将掀起一场农资供应链的深度洗牌,也有人嗤之为经销商变相叫卖肥料的一个噱头。
乐观者:抢占复合肥一半市场
智能配肥是用互联网的方式把测土配方施肥的测、配、产、供、施五个环节整合起来。这就是在田间地头建立一个可以覆盖一定种植面积,集测土配肥、研发生产、仓储配送、农化服务等为一体的,并配套有测土实验室、配肥设备、库存单质肥料、农技人员等现代农业中心,根据农民对于产品和服务的不同要求,生产出个性化、功能化的肥料产品。
在传统复合肥生产中,由于规模化生产需要和成本控制,配方不可能针对作物和地块随机调整,这是多年以来农业部门测土数据难以高效地转化为产品的主要障碍。智能配肥的出现不仅打破了这一瓶颈,而且形成矿产-单质肥料厂-智能配肥中心-农民的全新农资供应链,大大降低流通成本。可以把智能配肥站看作是一个“灵活的小工厂”,增加或改变配方并不会带来成本的变化,这非常具有优势。
智能配肥具备“互联网+”和供应链两大优势,前者实现了测土和销售对传统数据的分析应用、后者则降低了终端价格、提高了肥效,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这不仅会对复合肥产业链产生冲击,而且可能进一步影响甚至替代单质肥零售商。
而且,智能配肥不只是配肥这么简单,还可以通过互联网、物联网,监控农作物温度、湿度、病虫害等生长环境指标,从而控制浇水、施肥和打药,提供农资、农副产品、金融、物流等多方面的服务,会形成更生态、更智慧的商业体系。因此,有业内人士预测:5年后,智能配肥有望抢占近一半的复合肥市场份额。2030年,智能配肥有可能占据化肥零售端30%的份额。
质疑者:盈利模式令人生疑
智能配肥站在实际运行中,少数企业直接采用农业部门提供的土壤成分数据,但更多的企业倾向自行测土,并将其作为开展业务、增强客户黏性的抓手,现在不少企业将“一户一测土,一户一配方”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
智能配肥站对农民的个性化服务是按照耕地土壤类型(等级)、作物品种特性和目标产量等开展配肥服务的,不提倡让企业或者经销商去化验土壤。国家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已经覆盖到所有农业县,每年周期性取土化验的数据十分丰富,县域耕地质量评价系统和测土配方施肥专家咨询系统,基本上可以满足测土配方施肥数据的查询需求。农业部仍然在依据土壤养分变化规律,开展“三年一轮回”的测土化验工作,适时更新测土数据和肥料配方。
理论上,户与户之间的土壤养分也许有差异,但这种差异是在一个含量等级内的数值差异。其实,老百姓完全可以用一个配方。农业系统通过大量的土壤测试,制定发布的大配方已经能满足生产需要,再逐户测一遍有些浪费人力物力。
更严重的是,配肥站土壤速测技术令人质疑,大多数是定性或半定量的测试,不能用作精确配肥的依据。而配肥站人员取样方式、步骤的科学性也不能完全保证。而且,高额的测土成本再加上厂房、设备的投入,减少流通环节所得到的微薄利润怎能持续支撑智能配肥推广与运营?
一般情况下,智能配肥机有5个料斗。除了添加氮、磷、钾肥之外,另2个料斗应该添加什么?添加的量是多少?是否发生化学反应?这些都没有统一的规范,属于监管的空白区域。为追逐利益,一些企业可能会利用智能配肥设备胡乱添加一些令人担忧的物料,甚至出现假冒伪劣肥料坑农害农这种现象。
智能配肥机价格高,测土成本高昂、配方肥质量难以保证,这让不少人质疑智能配肥只是假借“互联网+”,做个手机APP,在玩噱头变相卖肥料而已。 (远音)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6-11-18/261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