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谁在倒逼农资企业加快升级?


2016年,在产能过剩,市场持续低迷的形势下,农资行业没有悲观,而是加快了转型升级步伐,旨在超越自我,突破原有圈子,打破原有模式,寻求更多机遇和发展空间。生产企业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国家标准,甚至国际标准的制定,以提升产品品质,提高市场和国际话语权。同时,企业借“一带一路”战略,加快了国际化步伐。生产、流通企业从农资到农业,电商从农资到农产品,逐步延伸产业链条,深感既要立足农资,又要跳出农资方能真正做好农资。企业发展了,行业也才能发展。企业做大做强了,行业也就做大做强了,化肥强国的梦想也才能真正实现。随着行业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这一梦想离我们也越来越近。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之年,是“供给侧改革”这个关键词深入人心的一年,同时也是中国农业乃至农资产业经历调整与挑战的“大考”之年。一方面,农民收入受到农产品价格“天花板”下压和生产成本“地板”抬高的双重制约;另一方面,资源税改革、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化肥增值税复征等新政让国内农资从业者感到迷茫:农资企业如何在风雨中求得生存?中国农业又要走向何方?
  农资的生命来自农业,农业的稳定在于农民。无论农资价格跌宕,无论产业政策变幻,农民的需要就是农资企业的服务和发展方向。小到一种产品,大到战略决策,农资企业的脚步必须与现代农业愿景和农民的切身利益保持一致。今天的中国农业呼唤环境友好型的绿色农资、科学节约的精准施肥和从播种到销售的服务模式,这声音既是需求也是红线。有的人将留下来,有的人将退出去,披沙炼金方知谁是英雄。
  低粮价 催生农资服务升级
  2016年,国内粮食市场持续疲软,国有粮食企业库存大、仓容紧,社会各类市场主体收购谨慎,导致部分粮食主产省出现“卖难”现象。而油菜籽、玉米取消临储政策后,市场价每市斤较上年分别下跌0.9元、0.35元左右,稻谷、小麦价格也随之下跌。
  低粮价的表象折射出国内粮食交易市场化程度低,价格形成机制的不合理。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改革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具体到改革有三个核心原则:市场定价、价补分离、保障农民合理收益。面对国内玉米产业倒挂的现状,国家发改委已明确取消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实行“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同时,相关政策还限制了北方“镰刀弯”地区的玉米种植,要求地区加快种植结构调整。
  粮食价格,事关未来,事关民安,更事关农资企业生存。而种植结构调整不只是玉米种植面积简单减少的问题,更关乎到农业产业升级,牵涉到农民持续增产增收、土地流转能否继续、种植大户转型发展以及农资市场随之变化的一系列话题。
  放眼东北,部分地区适季作物有限,部分地区种植习惯早已形成,短时间内改变种植结构绝非易事。而在改种成功的地区,农资市场格局也面临翻天覆地的变化。玉米改种大豆,化肥用量下降,企业复合肥销量大幅度减少。而在华北,农民备肥情绪低下,采购高峰往后一推再推。因为粮价低,严重影响农民种地积极性,很多农民采购低价肥料应付了事,假肥、劣肥的生存空间扩大。小企业频频“跑路”,导致农资企业的资金风险加大。
  粮价偏低,农资市场低迷,农资生产企业和经销商都面临转型升级,必须适应新变化,加强企业的服务意识,由传统的商品销售向服务输出转变,为农民提供全程解决方案。
  当下,农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主体正不断代替传统农民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他们需要农资产品,更需要农产品销售渠道以及更真实的市场信息。正纠结于如何实现服务升级的农资企业或许已迎来一个全新的发展机遇期。
  新政策 引导行业转型发展
  农资市场正在日趋市场化,离开特殊政策,有的企业乘风破浪过得风生水起,有的企业横冲直撞落得头破血流。行业的方向在哪?行业的主流要向何处去?农资企业亟需政策指引。在“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国家农业政策、农资产业政策集中发布执行,无疑是在用顶层设计为中国农资产业指出科学发展之路。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化肥 玉米 尿素 粮食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