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设施农业 担当提质增效抓手


从近些年各地的探索情况来看,设施农业在提高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保障鲜活农产品的全年均衡供给、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农民就业增收等方面具有明显作用。但与设施农业发达国家相比,现阶段中国设施农业还存在差距,需要多措并举,推动设施农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推进传统农业转变

中国人多、地少、淡水资源稀缺,发展设施农业,对推进传统粗放型农业生产向集约高效可持续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首先,有利于农业资源集约化利用。过去30多年,中国农业生产的一个突出特征是,以化肥、农药等化学投入品的密集投入和过量消耗水土资源驱动产出增长,农业生产的资源依赖性显著,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较低。发展设施农业,一方面可以通过单产增加和立体化栽培等方式提高耕地的产出效率;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精量施肥、精准灌溉等技术,降低水资源消耗和化肥、农药用量,提高农业投入品的使用效率。

其次,有利于提升鲜活农产品的全年均衡供应能力。过去,北方地区纬度较高,冬季平均气温较低,自然条件下受低温制约露地种植难以开展,冬藏大白菜、马铃薯、萝卜等成为多数居民冬天蔬菜消费的主要品类。受制于水资源不足、昼夜温差大等影响,高海拔地区长期以来蔬菜、水果的供应数量及品类都不足。近些年随着日光温室、塑料大棚等设施农业的大规模推广,冬季蔬菜、瓜果供应不足和品种有限的局面得到了极大改观。与露天蔬菜瓜果栽培只能集中在4~10月并高度依赖自然环境不同,日光温室、塑料大棚设施保护下的蔬菜瓜果生产基本可以实现“全年无休”。

最后,有利于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中国农业生产的典型特点是耕种和管理的间断化,农户剩余劳动时间较多,生产效率较低。由于农产品通常只通过批发商渠道销售,农户只能获得微薄的收益,农业附加值整体较低。发展设施农业有利于改善上述局面。一方面,设施农业全年生产,设施农业发展较快的地方,农业劳动力可以在全年相对均衡、充分地利用。另一方面,生产组织更加工厂化、环境设施更加友好可控化、产品更加特色品质化,果蔬采摘时间大为延长,设施农业项目通常能够开展休闲观光、采摘体验和定制化生产等多样化服务,以设施农业生产为主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提升农业附加值,扩大农户分享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的增值收益。

与发达国家距离不小

经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中国设施农业面积已具相当规模。但是,从技术水平、产品体系、要素支撑、服务配套、技术创新来看,中国与设施农业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不小距离。

在装备技术方面,以简易技术为主,多功能、多因素的主动环境控制技术尚处于引进、探索和起步阶段。在产品体系方面,种植品种较为单一,附加值不高。在要素支撑方面,人力仍旧是最主要的投入要素,劳动力素质总体不高,机械装备的配备比例较低。在经营配套方面,产业链分割明显,市场营销等配套支持和商业模式创新不足。

多途径促进提质增效

下一阶段应从多方面入手,推动设施农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第一,从数量扩张向提质增效转变。一是与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结合。利用物联网等技术,在设施农业中推进标准化生产,农药和化肥减量,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二是与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结合。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增加大型智能化温室面积,在提高农产品产出能力的同时,拓展休闲、观光、体验、展示等功能。三是与完善农业经营体系结合。设施农业集约化、商品化程度很高,应当率先完善经营体系,尽快形成有别于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的适度规模经营模式和社会化服务体系。

第二,促进设施农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必须抓住提高质量这个关键环节。在装备方面,在引进国外大型智能化温室设施和技术的基础上,加强设施农业共性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在农艺方面,加大品质好、产量高、适合设施栽培的优良品种的培育和推广力度,注重农机与农艺融合,推广应用秸秆反应堆等新技术。在人力方面,加大设施农业种植技术和管理技术培训。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设施农业 蔬菜 农业生产 化肥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