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8月24日报道《粮价低迷流转费过高 江苏种粮大户退地弃种》,江苏宜兴、溧阳等地出现种粮大户退田弃种现象。
宜兴市徐舍镇丰台村种粮大户邱冬告诉记者,他种了600多亩粮食,今年一季麦子,亏了十五六万元,7月初的暴雨又淹掉200多亩稻田,今年一年忙下来,估计要亏20万元以上。“这几天我就在考虑还要不要种粮,如果秋粮收购价格不好,明年真的不想再种了。”
溧阳市上兴镇种粮大户张清说,本地多数种粮大户也不想再种粮了,可是,既然签订了土地流转合同,考虑到自己在当地的信用,咬着牙在坚持,但很多从外地过来包地种粮的人“跑路”现象很多。
种粮大户退田弃种已经不是个别现象。如东县高新区新丰村党总支书记黄华说,村里的5家家庭农场都在退田,退了三分之一的面积。宜兴市芳庄国家粮食储备库主任曹广春也证实,以往常有联系的很多种粮大户已经不种粮了。
引发退地弃种的原因不仅仅是今年夏粮歉收,关键是去年以来粮价低迷,虽然有国家最低收购价,但收购标准比较高,农民把水分、杂质超标的粮食卖给经纪人,每斤稻子基本上只有1.2—1.3元左右,比最低收购价每斤1.55元低了很多。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土地流转费过高。目前,苏南和苏中每亩每年的流转费用大多在800元左右,徐州、宿迁不少田块的流转费已超过1000元,而三四年前每亩流转费普遍在五六百元左右。粮食连年丰收,尤其是2013年和2014年,连续两年风调雨顺,粮食大面积丰收,而且粮价稳中有升,种粮利润丰厚,吸引了更多农民包地种粮,导致土地流转费一路上扬。还有一点是人工成本增加较快。
农户家家都有一本账,粮价下跌,土地流转和人工成本提高,加上自然灾害导致减产,种粮的利润空间有限,甚至有农户严重亏损。继续种粮风险较大,可能入不敷出;如果不种,土地流转投入的钱亏了,购买的农机闲置了,这让种粮大户们陷入了无奈的困局。
早在春耕之际,经济参考报4月5日发表文章《丰产不增收 种粮大户忍痛“退租”土地》,经调查,山东、安徽、陕西、黑龙江等地多个粮食主产区种粮大户由于粮价下跌遭遇了“丰产却不增收”的困境,有的正减少种植面积,有的已出现“退租”土地的现象。
今年春耕备耕过程中的新设备、新设施、新服务,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给农业带来了新动力。但种粮大户对今年农业生产的未来却表现出积极和迷茫两种心态。近年来,政府调整种植结构,惠农政策增多,机械化程度提高,农业生产前景广阔,给一些大户增加了种粮的信心。然而流转费居高不下,种植成本和人工成本也逐年上涨,粮食价格低迷,再加上天气在农业生产上的不可控影响,算下来基本上没有利润,这也让一些大户对种粮前景并不看好。
对此,业内人士和专家指出,这不利于国家鼓励扶持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政策的落实,也会对国家粮食安全埋下隐患。
种粮大户经营亏本,面临困境,这个局该怎么破?
规模经营主体夹缝中生存,降成本意愿强烈。土地流转费归根结底是市场形成的,政府不能干预,但是,政府有关部门能不能根据粮食生产现状和市场价格走向,给出一个流转费的指导价,并组织土地的流出方和流入方根据实际情况协商调整流转费?另外,土地流转更规范化,降低流转风险。签订书面合同,实行契约模式,抑制生产过程中随意涨价、收回土地等现象。
现在流转土地种粮的不少是新型职业农民,大多实力有限,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困境中亟须支农政策扶一把。今年起,农业“三项补贴”改革已经全面启动,良种补贴、种粮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已经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其中用于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的补贴资金,重点向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倾斜,谁多种粮食,就优先支持谁。但迄今为止,种粮大户还没享受到这一政策,期盼及早启动这一政策,帮助经营者渡过难关。
这几年种粮大户补贴力度不断变化,不利于培育稳定的种粮大户队伍。应该确定一个稳定的保护、补贴措施,并继续提高扶持力度,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平稳、积极地经营农业,夯实国民经济运行根基。
跟往年相比,用工越来越贵,虽然机械化越来越高,但也难消解。缺水、旱情已经严重影响到农业生产,希望国家增加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多多改造发展旱能浇、涝能排的良田。也包括水、电、路的建设,减少农民特别是新型农业主体用工成本,继续提升机械化水平。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6-09-01/2596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