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冬天里的一把火


冬天里的一把火

——探寻浙江农博会的“红火秘诀”

( 2015年12月21日  04 版)

    本报记者蒋文龙朱海洋

    近千个展位早早排定,想临时增加展位,一位难求;会展期间,场馆里天天人头攒动;未待展会结束,参展商所带产品往往销售一空,需要临时补货。

    浙江农博会,犹如“冬天里的一把火”,不仅是全省农业的一场盛会,也是杭城市民的一场“嘉年华”。

    方向对了,展会火了

    2003年,农业厅正式接棒农博会。尽管依靠政府力量,一道政令下去,展会便可组织起来,但市场意识浓厚的浙江深谙:倘若不解决营销这一关键问题,农博会终将沦为自娱自乐的“秀场”。

    农博会的营销应有两层内涵:首先得集聚人气,才能解决现场销售和订单问题,因此农博会必须成为企业开拓市场的“桥头堡”;第二,农博会除了卖产品,还得帮助企业树品牌,成为品牌农业的“孵化器”。这一核心定位的确立,让浙江农博会找到了方向。

    为了聚人气,组委会未雨绸缪,早早对接省内各大媒体,等到农博会开幕前夕,整个浙江,尤其是杭州市区,彻底被农博会刷屏;市民的现场购买力毕竟有限,组委会又专门请来餐饮协会、超市、食堂等客商,既给他们创造了采购平台,也能为参展商带来订单。

    打造品牌,组委会则创设农博会金奖、银奖、优质奖三大奖项,各占总产品的30%,为增加含金量,剩余的10%采取“末位淘汰制”,明年将不准入展。所有奖项按产业分类,由各自业内专家打分,这些专家都是从专家库里随机挑选,每年都不一样,挡住了徇私舞弊的后门。一旦产品被评为金奖,将由组委会免费组团宣传,并向市民和客商大力推介。

    2003年的金秋十月,“农博会”一炮打响,吸引了11万多人次参会,现场销售4115万元,合同订货超20亿元。一场农博会下来,大多数参展商不仅带来的产品销售一空,就连明年的销路也有了,这让主办方信心倍增。  

    第二年,浙江省农业厅一鼓作气,又推出“十大最受市民喜爱的品牌农产品”“上海媒体看浙江”等一系列活动。通过几年打拼,农博会越来越火爆,在参展商心中站稳了“脚跟”。原来是政府下行政命令组团参展,到了此时,展位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企业通过各种关系要参展。

    农博会形成一定的影响之后,开始注重展销和展示的结合,承担起孵化农业品牌的重任。每年农博会开幕前,组委会都会花费几十万元,通过各大媒体向公众推介金奖产品;在千人参与的“客商专场”中,这些金奖产品又被列为当家花旦,制成一道道美食供客商品鉴。为引导参展商的品牌意识,每年展会期间,主办方还会特邀广告界、营销界等专业人士,以专题论坛、包装展等方式,讲述农业品牌的理念;农博会结束后,组委会还会举行营销与品牌培训班,教授品牌建设的实务操作。

    原先下里巴人的土货山货,经过精美化包装和品牌化营销,在农博会这个大舞台上,摇身变成了时尚产品,价格也一路飙升,不少连续获得金奖的参展商,现在都名气很大。像临海的“忘不了”柑橘专业合作社,一箱蜜橘的售价从最初的30元,升至如今的80元,仍供不应求。

    既能卖货,又能壮大品牌,浙江农博会自然成了众多参展商争相追逐的舞台。对中小规模的企业来说,农博会是迅速壮大的“助跑器”,对知名企业来说,农博会则是稳固省内市场的“桥头堡”,大伙生意越来越兴隆,怎会不满意?

    农业嘉年华

    不少展会,总仿佛与市民在无形中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参观人数老是不成气候。消费者的要求其实很直观:产品质量靠得牢,价格要实惠公道,最好多些“西洋镜”,能吃到平时买不到的农产品。浙江农博会正是抓住了这几点,人气积聚有了直接动力。

    在参展组织上,浙江形成了一整套方法。首先将组织责任下达到各地农业局,来参展的必须是本地农业龙头企业,流通企业和无名无姓的企业一律不得参展,所销产品一旦发现有假,立即取消参展资格,并拉入黑名单,还要对组织单位作出严肃处理;组委会鼓励创新性的促销手段,但要求价格必须透明、公道,明令禁止恶意竞争或随意抬价。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营销 现代农业发展 连续 柑橘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