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冬天里的一把火

零零社区网友  2015-12-21  互联网

冬天里的一把火

——探寻浙江农博会的“红火秘诀”

( 2015年12月21日  04 版)

    本报记者蒋文龙朱海洋

    近千个展位早早排定,想临时增加展位,一位难求;会展期间,场馆里天天人头攒动;未待展会结束,参展商所带产品往往销售一空,需要临时补货。

    浙江农博会,犹如“冬天里的一把火”,不仅是全省农业的一场盛会,也是杭城市民的一场“嘉年华”。

    方向对了,展会火了

    2003年,农业厅正式接棒农博会。尽管依靠政府力量,一道政令下去,展会便可组织起来,但市场意识浓厚的浙江深谙:倘若不解决营销这一关键问题,农博会终将沦为自娱自乐的“秀场”。

    农博会的营销应有两层内涵:首先得集聚人气,才能解决现场销售和订单问题,因此农博会必须成为企业开拓市场的“桥头堡”;第二,农博会除了卖产品,还得帮助企业树品牌,成为品牌农业的“孵化器”。这一核心定位的确立,让浙江农博会找到了方向。

    为了聚人气,组委会未雨绸缪,早早对接省内各大媒体,等到农博会开幕前夕,整个浙江,尤其是杭州市区,彻底被农博会刷屏;市民的现场购买力毕竟有限,组委会又专门请来餐饮协会、超市、食堂等客商,既给他们创造了采购平台,也能为参展商带来订单。

    打造品牌,组委会则创设农博会金奖、银奖、优质奖三大奖项,各占总产品的30%,为增加含金量,剩余的10%采取“末位淘汰制”,明年将不准入展。所有奖项按产业分类,由各自业内专家打分,这些专家都是从专家库里随机挑选,每年都不一样,挡住了徇私舞弊的后门。一旦产品被评为金奖,将由组委会免费组团宣传,并向市民和客商大力推介。

    2003年的金秋十月,“农博会”一炮打响,吸引了11万多人次参会,现场销售4115万元,合同订货超20亿元。一场农博会下来,大多数参展商不仅带来的产品销售一空,就连明年的销路也有了,这让主办方信心倍增。  

    第二年,浙江省农业厅一鼓作气,又推出“十大最受市民喜爱的品牌农产品”“上海媒体看浙江”等一系列活动。通过几年打拼,农博会越来越火爆,在参展商心中站稳了“脚跟”。原来是政府下行政命令组团参展,到了此时,展位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企业通过各种关系要参展。

    农博会形成一定的影响之后,开始注重展销和展示的结合,承担起孵化农业品牌的重任。每年农博会开幕前,组委会都会花费几十万元,通过各大媒体向公众推介金奖产品;在千人参与的“客商专场”中,这些金奖产品又被列为当家花旦,制成一道道美食供客商品鉴。为引导参展商的品牌意识,每年展会期间,主办方还会特邀广告界、营销界等专业人士,以专题论坛、包装展等方式,讲述农业品牌的理念;农博会结束后,组委会还会举行营销与品牌培训班,教授品牌建设的实务操作。

    原先下里巴人的土货山货,经过精美化包装和品牌化营销,在农博会这个大舞台上,摇身变成了时尚产品,价格也一路飙升,不少连续获得金奖的参展商,现在都名气很大。像临海的“忘不了”柑橘专业合作社,一箱蜜橘的售价从最初的30元,升至如今的80元,仍供不应求。

    既能卖货,又能壮大品牌,浙江农博会自然成了众多参展商争相追逐的舞台。对中小规模的企业来说,农博会是迅速壮大的“助跑器”,对知名企业来说,农博会则是稳固省内市场的“桥头堡”,大伙生意越来越兴隆,怎会不满意?

    农业嘉年华

    不少展会,总仿佛与市民在无形中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参观人数老是不成气候。消费者的要求其实很直观:产品质量靠得牢,价格要实惠公道,最好多些“西洋镜”,能吃到平时买不到的农产品。浙江农博会正是抓住了这几点,人气积聚有了直接动力。

    在参展组织上,浙江形成了一整套方法。首先将组织责任下达到各地农业局,来参展的必须是本地农业龙头企业,流通企业和无名无姓的企业一律不得参展,所销产品一旦发现有假,立即取消参展资格,并拉入黑名单,还要对组织单位作出严肃处理;组委会鼓励创新性的促销手段,但要求价格必须透明、公道,明令禁止恶意竞争或随意抬价。

    起初,参展的有不少散装农产品,甚至还有活禽交易,难免脏兮兮、乱哄哄,随着消费层次的提高,农博会也随之升级。主办方抬升参展门槛,要求必须是有名有姓、有包装的品牌产品,或者是经过认证的无公害绿色农产品。

    参展产品如果出现质量问题,消费者只要找到组委会,就一定能得到及时回复。有一次,一位杭州大伯买了麻油,怀疑质量有问题,便去组委会投诉,主办方和企业老板前往大伯家中前后协调三次,最终得以解决。

    就是在这种严格管控下,浙江农博会得到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认可。产品层次提升和品牌壮大后,尽管农博会所销产品价格并不比外面便宜,甚至还要高出许多,但就凭着质量可靠,消费者付门票也要大包小包地来抢购。

    好看、好玩,是主办方吸引消费者的另一手段。在舟山的展位上,为了让市民一睹活黄鱼,参展商连带海水一起运到场馆。形形色色的地方特色小吃,丰富多彩的民俗体验活动,琳琅满目的奇特农产品,比如价值一辆帕萨特的鲟鱼、雨伞大的野生灵芝等“西洋镜”,令人大开眼界、兴趣盎然。整场农博会,俨然是一年一度的“农业嘉年华”。如今,农博会被评为“杭州市十大节庆活动”。

    现在,市民逛农博会越来越放心、越来越方便,只要一扫农产品包装袋上的二维码,产品如何生产、检测数据等内容一览无余,买回去品尝后若还想吃,可根据上面的网址,在网店下单购买,实现“天天农博会”。

    现代农业“风向标”

    许多地方举办农博会,一来就搬出农业发展的成就,消费者自然敬而远之。浙江则从展销入手,有了人气之后,再结合成就展示,则水到渠成。在主办方看来,让参展商和消费者满意固然重要,但作为政府主办的农博会,还应该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特殊作用,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风向标”。

    连续13年参加农博会组织管理的省农业厅优农中心副主任张奕增认为:展会的人气及销售额,可以通过统计数字来衡量,但农博会在理念引领上所发挥的作用,则是无法估量的。

    理念的引领,其中之一体现在区域公用品牌概念的推广。经过10年在消费者中的宣传推介,现在杭州市民对浙江各地盛产哪些优质农产品,哪地的农产品最好吃等信息了如指掌,像黄岩蜜橘、临安山核桃、庆元香菇、金华火腿等区域公用品牌早已深入人心,个个名声都是如雷贯耳。

    区域公用品牌壮大了,无形之中也提高了企业的品牌营销意识。过去,许多产品习惯于“裸奔”,后来慢慢有了精美包装,再到后来,开始了品牌化营销。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品牌借船出海,在同台竞争中脱颖而出,产品附加值大大提升。

    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新的问题。为了补齐短板,浙江每年都明确一个主题,利用农博会这个大平台来破题。像2012年的农博会主推农业信息化、机械化的发展成果,一大批新技术和新装备得到推介,加速了“机器换人”进程;2013年农博会新设休闲观光农业与创意农业展区,引导农企三产融合发展;去年,农博会主打“电商换市”,现场有两成企业开展农产品网上销售,此后农企纷纷效仿,迅速刮起了一阵电商旋风。

    农博会与人才招聘本无关联,但去年始,主办方将大学生创业平台融入其中,共推出千余个涉农岗位,吸引了3500多名大学生前来应聘,为激发青年学生的农业创业激情,还特邀创业典型分享经历和心得。今年农博会期间,这一活动继续深化,结合“寻找百名大学生农创客”行动,专门设立“农创客馆”,共分理念、技术、模式、营销和产品五种创新模块,主打的就是一个“创”字。

    “旱粮生产”“特色小镇”是今年浙江农业工作的重点,这些工作很快被融入农博会的活动,西湖龙坞茶镇、湖州丝绸小镇、旱粮产业馆等在农博会上惊艳亮相,十分惹眼,既丰富了展示内容,又推动了工作展开,可谓一举多得。

    十多年来,浙江农博会一直时间不变、地点不变,每到11月,消费者就翘首以盼,参展商严阵以待。省委书记、省长等一大批领导都会分别前往站台,替农博会营造人气。农业厅厅长史济锡认为,浙江农博会做到了让参展商、消费者、政府三方都满意,而这正是长盛不衰的秘诀所在。



http://farm.00-net.com/news/3/2015-12-21/774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