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价格的形成应当贴近市场,同时要兼顾农民的合法收益。这是未来形成中国粮食价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11月4日,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这样表示。
粮食价格改革中,当前最受关注的要数玉米价格的调整了。今年9月份,实行了7年的玉米临储价格首次下调,定为每斤1元,比去年临储价格每斤调低了0.12-0.13元。市场上的玉米价格也从去年的一块多跌到了七八毛钱一斤。
进入11月份以来,随着东北产区临储玉米收购正式启动及相关会议频繁召开释放利好信号,国内玉米市场价格出现小幅反弹。但是作为目前产供销矛盾最严重的农产品,其价格持续上涨的可能性依然不大。
此次玉米价格调整,成因复杂。陈锡文也表示,五种因素导致当前粮食价格形势复杂。一是我国农业自身竞争力不足,二是我们的保护政策使得粮价不断走高,三是国际粮价下跌,四是全球能源价格下跌导致货运价格下跌,五是人民币汇率坚挺刺激了粮食进口。
而作为目前国内种植面积最大的单一农作物,在粮食领域,玉米的产业链又是最长的那一个,其价格调整所带来的影响,广度和深度都将是空前的。
然而“不破不立”,改革的阵痛往往也伴随着新生:未来的种植结构调整,市场主体的活跃程度,玉米产业的健康发展,乃至整个农村生产关系的变迁,都有可能因此发生重大的变革。
关里关外,种粮户们观望惜售
霜降过后的第四天,吉林几乎所有的玉米都已收割完毕了。坐在从长春到四平的火车上,窗外那些隆起来的偏坡地上,到处都是收割机压过的痕迹,一根一根,歪歪扭扭地贴在地皮上。偶尔还能看见几垄玉米秸秆杵在那里。
梨树县梨树镇八里庙村村部不远处的一栋红房子里,卢伟农机合作社的理事长卢伟正在忙着联系秸秆打包机的事。
“今年不赔钱就不错了。这不刚卖了一点儿,才7毛5分钱。今年国家收是1块钱,14个水的一等粮。现在老百姓收下来都是30个水,扣你16个水,一个水扣1分5,你算吧!”卢伟搓了搓有点冻僵的手,接着说,“今年收成也不行,有旱情,产量一垧地能到两万二千斤就不错了。要是去年的话,一垧地最起码打个两万四五。”为了弥补玉米价格下跌带来的损失,合作社打算买台秸秆打包机,或许还能捞点柴火钱。
卢伟告诉记者,合作社从2011年成立以来一直发展不错,加上老百姓带地入社的,今年已经到了460垧(公顷)的规模,本来大家都指望今年能赚点大钱,可是玉米价格下跌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去年一垧纯剩七千块钱,今年一垧地得赔两千。去年价格好,产量也高,土地流转费也跟着高。一垧地承包费1万1,种子化肥得四千块钱,农药、农机作业费,连整地跟种地三千块钱,这就1万8了。去年包出去地的老百姓是挣钱的,1万1一垧我啥也不管了,那部分老百姓是挣钱的。那些纯包地的,指定是赔钱了!”卢伟说。
卢伟告诉记者,他们合作社的玉米倒没着急卖,也想等等价格,看能不能有所变化。
“现在村里的老百姓几乎都在观望。要是有贷款等着卖了苞米还钱,那就比较紧张。”卢伟说,村里个别卖玉米的,大都是出外打工的,没人在家晾晒,搁的时间长了怕捂了,怕耗子磕了,就卖了。
可是玉米放在手里也不省心,晾晒需要人工,放粮食也需要地方,现在合作社租了一个旧钢厂的仓库,光这一块儿就得几千块钱的支出。
玉米价格下跌波及到的显然不只是卢伟们。今年临储价格调整之后,全国市场的玉米价格普遍下跌,包括关内没有实行临储价的地区:山东、河南、河北一带也已经跌到了8毛钱左右。作为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全国两亿多农户中有很多都种植玉米,波及面之大可想而知。
10月23日下午5点多钟,记者在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老舍中心社区新舍村路边便碰到了这样一对夫妇,当时他们正和两个老年帮工收拢晾晒的玉米粒儿。200多米长的晒场,满眼都是金黄的玉米。
男主人叫刘学标,10月初他们种的100多亩玉米开始收获,每天都是早上天一亮就开始忙,天不黑透不算完。
“今年准定是不挣钱了。更别说还搭进去几个月的打工时间。”刘学标说他刚以0.75元一斤的价格卖了一万多斤玉米,不计夫妻二人几个月拴在地里的劳力投入,仅仅算上流转土地费和耕种收全部投入,这100多亩玉米勉强收支打平。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5-11-25/755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