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价格的形成应当贴近市场,同时要兼顾农民的合法收益。这是未来形成中国粮食价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11月4日,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这样表示。
粮食价格改革中,当前最受关注的要数玉米价格的调整了。今年9月份,实行了7年的玉米临储价格首次下调,定为每斤1元,比去年临储价格每斤调低了0.12-0.13元。市场上的玉米价格也从去年的一块多跌到了七八毛钱一斤。
进入11月份以来,随着东北产区临储玉米收购正式启动及相关会议频繁召开释放利好信号,国内玉米市场价格出现小幅反弹。但是作为目前产供销矛盾最严重的农产品,其价格持续上涨的可能性依然不大。
此次玉米价格调整,成因复杂。陈锡文也表示,五种因素导致当前粮食价格形势复杂。一是我国农业自身竞争力不足,二是我们的保护政策使得粮价不断走高,三是国际粮价下跌,四是全球能源价格下跌导致货运价格下跌,五是人民币汇率坚挺刺激了粮食进口。
而作为目前国内种植面积最大的单一农作物,在粮食领域,玉米的产业链又是最长的那一个,其价格调整所带来的影响,广度和深度都将是空前的。
然而“不破不立”,改革的阵痛往往也伴随着新生:未来的种植结构调整,市场主体的活跃程度,玉米产业的健康发展,乃至整个农村生产关系的变迁,都有可能因此发生重大的变革。
关里关外,种粮户们观望惜售
霜降过后的第四天,吉林几乎所有的玉米都已收割完毕了。坐在从长春到四平的火车上,窗外那些隆起来的偏坡地上,到处都是收割机压过的痕迹,一根一根,歪歪扭扭地贴在地皮上。偶尔还能看见几垄玉米秸秆杵在那里。
梨树县梨树镇八里庙村村部不远处的一栋红房子里,卢伟农机合作社的理事长卢伟正在忙着联系秸秆打包机的事。
“今年不赔钱就不错了。这不刚卖了一点儿,才7毛5分钱。今年国家收是1块钱,14个水的一等粮。现在老百姓收下来都是30个水,扣你16个水,一个水扣1分5,你算吧!”卢伟搓了搓有点冻僵的手,接着说,“今年收成也不行,有旱情,产量一垧地能到两万二千斤就不错了。要是去年的话,一垧地最起码打个两万四五。”为了弥补玉米价格下跌带来的损失,合作社打算买台秸秆打包机,或许还能捞点柴火钱。
卢伟告诉记者,合作社从2011年成立以来一直发展不错,加上老百姓带地入社的,今年已经到了460垧(公顷)的规模,本来大家都指望今年能赚点大钱,可是玉米价格下跌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去年一垧纯剩七千块钱,今年一垧地得赔两千。去年价格好,产量也高,土地流转费也跟着高。一垧地承包费1万1,种子化肥得四千块钱,农药、农机作业费,连整地跟种地三千块钱,这就1万8了。去年包出去地的老百姓是挣钱的,1万1一垧我啥也不管了,那部分老百姓是挣钱的。那些纯包地的,指定是赔钱了!”卢伟说。
卢伟告诉记者,他们合作社的玉米倒没着急卖,也想等等价格,看能不能有所变化。
“现在村里的老百姓几乎都在观望。要是有贷款等着卖了苞米还钱,那就比较紧张。”卢伟说,村里个别卖玉米的,大都是出外打工的,没人在家晾晒,搁的时间长了怕捂了,怕耗子磕了,就卖了。
可是玉米放在手里也不省心,晾晒需要人工,放粮食也需要地方,现在合作社租了一个旧钢厂的仓库,光这一块儿就得几千块钱的支出。
玉米价格下跌波及到的显然不只是卢伟们。今年临储价格调整之后,全国市场的玉米价格普遍下跌,包括关内没有实行临储价的地区:山东、河南、河北一带也已经跌到了8毛钱左右。作为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全国两亿多农户中有很多都种植玉米,波及面之大可想而知。
10月23日下午5点多钟,记者在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老舍中心社区新舍村路边便碰到了这样一对夫妇,当时他们正和两个老年帮工收拢晾晒的玉米粒儿。200多米长的晒场,满眼都是金黄的玉米。
男主人叫刘学标,10月初他们种的100多亩玉米开始收获,每天都是早上天一亮就开始忙,天不黑透不算完。
“今年准定是不挣钱了。更别说还搭进去几个月的打工时间。”刘学标说他刚以0.75元一斤的价格卖了一万多斤玉米,不计夫妻二人几个月拴在地里的劳力投入,仅仅算上流转土地费和耕种收全部投入,这100多亩玉米勉强收支打平。
“麦子已经种上了,明年的流转费肯定会重新议定,大伙都知道我今年玉米没挣钱嘛,争取往下降一降吧。”这个时节天黑得早,苏北的农村已显凉意,刘学标却还光着膀子。
“前两天下雨,听说东北那边国库也开始收粮了,咱这边的价格也抬了抬头。比刚收下来那时候能多卖2分钱。”11月18日,山东省高密市乔家屯村一位老农告诉记者,倒回去半个月,小贩子的车偶尔才能看见一两个。玉米收了一个多月了,村里也就卖出了十分之一吧,往年三分之二都出手了。眼看着就要上冻了,小贩也怕收上来的粮食不干,放在手里捂了。
由于邻近青岛,附近大大小小的饲料加工厂不少,但是今年饲料厂也不是铆足了劲在收,农民们告诉记者,可能是觉得价格还会再跌,怕自己收在高位上。
“干粮也就8毛钱,去年好的时候卖到一块二,一下跌了四毛,对种粮食的农民来说很厉害了。所以都在家里搁着,看看形势再说。”这位农民告诉记者,这两年种地啥都贵,农药、化肥、农机这块一亩地就得高出来十几块钱。“人工贵了,其他的也就跟着涨。今年机播涨了5块,机耕涨了5块。玉米便宜了吧,饲料没便宜,我买的鸡饲料,2块钱一斤,就是玉米、豆粕、麸子啥的。”
从“撂荒种树”到“开荒种粮”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啊,那里有满山遍野大豆高粱……”这首红遍大江南北的歌曾经勾起了多少人对东北乡村的向往,而如今来到这片黑土地上,我们能看到的更多是青绿的玉米秸秆,以及收获后的金黄玉米。
即便如此,老百姓种植习惯的转变也有个过程。梨树县一位老农告诉记者,大概十年前那会儿,有段时间玉米价格也很低,“老百姓都种啥呢,种谷子、高粱、小麦。那时候粮食不值钱,也没有保护价,老百姓就拿地不为重。撂荒的,种树的,啥都有。”
为了保护农民利益,防止“谷贱伤农”,2008年国家出台玉米临储政策,之后农民种植玉米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后来苞米都卖到1块钱,老百姓拿地就为重了。挨着林带子的,沟边子的,都开荒了。过去没人管来着。”这位老农说。
以梨树县为例,这些年玉米面积扩大了不少,全县398万亩耕地,目前百分之八九十的地块都种的是玉米。“原来大豆占一定的比重,现在大豆基本没了。”梨树县农技推广总站站长王贵满告诉记者。
全国的玉米播种面积也呈逐年增长态势。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的玉米种植面积不到3000万公顷,到了去年这一数字已经增至3700多万。尤其是东北地区,在进口大豆的冲击下,国产大豆面积大幅减少,腾出来的土地大都种了玉米。
同时生产上各种有利的因素又都发挥了出来。气候、政策、科技,单产又高。据了解,近10年,我国玉米产量年均增长5.2%,10年累计增长65%。10年前我国玉米年产1.3亿吨,而这两年的玉米产量一直都在2.1亿吨以上。
与此同时,库存也在不断增加。农业部玉米全产业链信息分析首席分析师、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习银生告诉记者,2012-2013年度临储收了3000多万吨,2013-2014年度临储收了近7000万吨,2014-2015年度收了8000多万吨。三年收了1.8亿吨,到目前为止只销了3000多万吨,光临储结余就达1.5亿吨。
国内玉米丰收的同时,国际上的玉米也处于过剩状态,并且价格一路下滑。美国玉米从2012年的一个蒲式耳(约50斤)8美元多下滑到了现在的不足4美元。不到三年的时间,价格下来一半还多。
国内玉米价格却因为临储保护一路走高。从2008年开始,玉米临储价格从一开始的7毛4,涨到了去年的1块1毛3,达到了历史最高。山东等地去年市场上流通的玉米甚至卖到了1块4毛钱一斤的高价。
到此,旨在避免谷贱伤农的临储机制开始出现“梗阻”。因为从这一刻起,临储托的不再是市场价格的底部,而是进口和国产玉米间倒挂的价差。
来自海关的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进口玉米开始出现激增,从2009年的8.4万吨暴增至157.3万吨。此后更是连涨三年,2012年最高达到520万吨。近年虽有回落,但也都保持在250万吨以上。
原料需求的用脚投票不止在国产玉米和进口玉米之间。由于玉米有配额限制,高粱、大麦、木薯没有,很多企业就进口这些替代品。
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消息,2015年第一季度我国进口高粱、DDGS(酒糟蛋白饲料)和大麦合计532万吨,同比增长85%。2014/15年度进口量统计分别达到850万吨、450万吨和700万吨,合计三大品种进口数量2000万吨,估计能够替代1433万吨玉米。
“实际上同样是冲击国内的玉米产业。”习银生说,“加上我们有这么多的库存,又卖不出去,因为价格太高了,企业接受不了。这就逼着进行价格调整,因为不能永远那么收下去。”
一只巨大的消化不良的“胃”
10月28日下午,梨树县粮食加工企业相对集中的十家堡子镇的大街上,偶尔能看到几辆运送玉米的大卡车,地上稀稀拉拉地散落着一些轧碎了的玉米粒。
本是开库收粮的季节,绝大部分企业却还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的状态。外地贸易商设点采购玉米的场景也并未见到,整个加工区和乡村都显得有点冷清。
新天龙酒业的仓库里,几名工人正在从大卡车上往下铲玉米,几个小贩站在旁边聊天,抄着手等着收钱。
“我们10月19号开的秤,当时是1860块钱一吨,14个水的,现在是1840。30水的是7毛3分7厘5。”新天龙收购处处长王绍贵告诉记者,他们公司生产无水酒精,主要原料就是玉米,三吨玉米能出一吨酒精,一年可以消化掉90万吨玉米。
“相对去年来说玉米价格便宜不少了。去年开秤最高的时候是2200块钱一吨,同期这个阶段大致是2150~2160这个区间。”王绍贵说,“现在虽然说成本低了,但是产出品价格也降了。我们生产酒精,还有一个副产品是饲料,DDGS,这个现在才卖到1250到1300块钱一吨,去年好的时候卖到2600,差得太多了。要不为啥很多企业都关了呢!”
王绍贵常年跟玉米收购打交道,对于市场上的情况比较了解,他对记者说,“像华北,比如山东这些地区的深加工,当地粮食都够。所以贸易现在做不了。现在贸易走了一部分,饲养业有那个仔猪料,小猪仔,就像人吃奶粉似的,必须用一部分新粮,而且是优质粮,有一部分贸易商就做这个。”
因为玉米价格南北倒挂,大批量的贸易场面这些年在梨树已经看不到了。“玉米从东北运到华北,运费大约在150块钱一吨,何况你现在还倒挂呢。现在山东那边收才1700多块钱一吨。老百姓说话就是‘没有缝’,你没有差价,做不了贸易。”王绍贵说。
从火腿肠里用的淀粉,到提炼味精的原料,再到葡萄糖、酒精……如今玉米的用途更加广泛,早已不再是大碴子、窝窝头的年代了。那么,我们一年到底能消化掉多少玉米呢?
习银生告诉记者,各种消费算下来,国内每年玉米消耗大概在1.8亿吨左右。与2.1亿吨的产能相比,这几年每年都会多三四千万吨出来。而今年各种矛盾表现之所以如此突出,还与整个经济形势有关。
在粮食领域,玉米的产业链是最长的,附加值空间比较大。但是正因为空间大,所以弹性也大,受经济形势的影响也就更加明显。
习银生告诉记者,在2012年之前玉米供求形势基本平衡,略微偏紧。但是从2013年开始,恰逢宏观经济下滑,玉米需求也下来了。此时玉米还在增产,于是整个供求关系发生了明显变化,出现了严重的阶段性供大于求。
“玉米很大部分用于饲料消费,这跟整个畜牧业发展密切相关。这几年,受禽流感疫情影响,以及生猪正好处于波动周期的低谷,两方面因素叠加,饲料业对玉米的需求逐步下降。”习银生说,玉米深加工的消费需求跟经济关系更密切。玉米深加工大约有几千个产品,有很多是用于工业用途,还有很多直接用于食品领域,目前,这部分需求也明显萎缩。
消费不足,再加上国外玉米和玉米加工品的冲击,国内玉米加工企业的日子也不好过。
从2013到2015年,在玉米库存不断增加的时候,玉米加工行业也在不断洗牌,一些小的企业已经停产好几年了,还有一些大的企业在坚持着。业内专家表示,从目前的开工率看,全国玉米深加工行业起码产能过剩40%,下一步还将有企业被淘汰兼并,行业已进入整合加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