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一江清水向东流


一江清水向东流

——浙江全面推进“五水共治”纪实

( 2015年10月09日  04 版)

    本报记者朱海洋

    浙江因水而名、因水而兴、因水而美,但在发展中,也遭遇了诸多“水之困”:一方面,每到雨季,浙江洪水内涝时而发生;另一方面,浙江虽以水乡著称,但仍有不少地区面临或资源性、或水质性缺水;更为严峻的是,近年来由于污染严重,一些地区“黑臭河”频现,一波碧水成浊流横溢,百姓迫切呼唤“可游泳的河”。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2013年11月,浙江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的“五水共治”重大决策,并明确要以治水为突破口推进转型升级。两年来,浙江以“重整山河”的雄心壮志和“壮士断腕”的豪迈斗志,全省上下众志成城、真抓实干,“五水共治”成破竹之势,河道水体大变样,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拥护。

    水乡之困

    2013年,“邀请环保局长下河游泳”“水困余姚”等系列事件,让浙江的水频频置于风口浪尖,也将“水乡之困”暴露无遗。公开资料显示,2012年时,浙江八大水系均受到不同程度污染,有的甚至相当严重。

    污染表现在水里,根源却在岸上。剖析造成水环境污染的原因,“罪魁祸首”便在于低层次产业产生的工业污染。在浙江工业废水排放中,纺织、造纸、化工三大行业占了65%,但三者的工业增加值比例却仅占18.2%。正是这些产业背后众多的低小散乱企业,严重透支着环境。

    除“水脏”困境之外,浙江还面临“水少”与“水多”的矛盾。一方面,浙江虽为水乡,但人均水资源量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日益严重的污染,更是让水质性缺水愈演愈烈;另一方面,多雨时节,频发的洪涝灾害又成了浙江治水最大的心头之患。

    “这些由污染造成的水质性缺水,根子在于经济传统粗放增长模式,而这也是浙江经济发展中遇到的烦恼。”2013年,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多次就经济转型升级和水环境综合治理下基层调研,回来后,他发出了这样的感慨。2013年11月,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重要部署,决定全面打响以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为主要内容的“五水共治”攻坚战。

    五水共治

    “‘五水共治’是项系统工程,好比五个手指头,既要能攥成一个拳头,集中力量、重拳出击,又要善于弹钢琴,统筹兼顾、分清主次。”夏宝龙形象地比喻道。他认为,“五水”中的治污水,是五指中的大拇指,属最紧迫的突出问题,最为百姓直接感观和深恶痛绝,也最能带动全局。

    在重拳治污水中,浙江首当其冲就是“清三河”,即治理黑河、臭河和垃圾河。在各地强势推进下,2014年浙江全面完成了垃圾河清理,截至今年8月,已累计完成5000多公里“黑臭河”的治理验收。

    浙江省治水办常务副主任方敏介绍说,除了“清三河”外,浙江治污的主要手段还有“两覆盖”和“两转型”,前者即城镇截污纳管基本覆盖,以及农村污水处理、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基本覆盖;后者则是指抓工业转型和农业转型,加快高污染行业的淘汰落后和整治提升,以及推进种植养殖业的集聚化、规模化经营和污物排放的集中化、无害化处理,以达到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目的。

    治污为先,浙江齐抓其他“四水”,实现协调并进。对防洪水,重点推进强库、固堤、扩排等三类工程建设,强化流域统筹、疏堵并举;排涝水,则重点强库堤、疏通道、攻强排,打通断头河,开辟新河道,着力消除易淹易涝片区;保供水方面,重点推进开源、引调、提升等三类工程建设;针对抓节水,重点改装器具、减少漏损、再生利用和雨水收集利用示范。

    建设资金从哪里来?据介绍,目前浙江已建立了政府、市场、公众多元化的投资体系,省财政7年内将筹措600亿元资金用于治水,各地“三公”经费削减30%以上全部用于治水,同时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项目投资。

    产业转型

    水晶被称为浦江县工业的“五朵金花”之一,该县产量占全国八成以上,加工户数多达2.2万家,全县有近半劳动力从事水晶或与之相关的产业,还吸引了20多万外来务工人员。水晶给浦江带来繁华的同时,更带来了巨大的污染。因水晶加工时,需用大量清水冲洗和降温,而众多小作坊往往直接将废水排至溪流,沿岸居民为此上访不断。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强化 处理 工业增加值 雨季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