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作为中国粮食进出口贸易的主渠道和最大的粮油流通市场化经营主体,中粮承担着利用全球资源和贸易优势,调剂余缺,保障国内粮食供应,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企业责任。
所以中粮一直在“走出去”,在全球进行资源配置,参与海外竞争,提高中粮在全球粮食市场上的话语权。
2014年,中粮集团先后收购了尼德拉和来宝农业的股权,这两家海外企业在巴西、阿根廷、美国、澳大利亚、乌克兰等世界粮食核心产区拥有港口、码头、仓储设施等一批战略资源,在海外大豆、玉米、小麦等农产品的主要产地掌控仓容560万吨,年加工能力3500万吨,港口年中转能力2200万吨。
中粮通过海外收购进入国际市场,实现了“买全球,卖全球”,将巴西的豆油销售到印度,将阿根廷的豆粕销售到印度尼西亚,把捷克的小麦销售到英国。宁高宁说:“过去中粮仅仅服务于中国市场,今天的‘走出去’,是价值链的延伸,把海外产地采购、物流加工和中国连在一起。”
“配额少,中小企业吃不饱”
需要指出的是,当前,中国对玉米、小麦等粮食进口进行配额管理。《农产品进口关税配额管理暂行办法》规定,2015年粮食进口关税配额量为:小麦963.6万吨,非国营贸易比例10%;玉米720万吨,非国营贸易比例40%;大米532万吨,非国营贸易比例50%。
粮食关乎国家安全和市场稳定,因此,目前的国家政策规定国企在进口配额数量上占据多数以达到稳定市场的作用。以中粮为例,2012年中粮主要粮食品种的进口数据显示,大豆进口711万吨、小麦进口278万吨、玉米进口114万吨,大米进口80万吨。
对于国内粮食加工企业和贸易企业来说,使用低成本的进口粮食,利润上将会有不错的表现。但一些中小型食品加工企业也在抱怨,由于得不到进口配额,买不到进口粮。
一些进口小麦不仅便宜,品质也高于国产小麦,高端的面包粉需要用进口小麦做原料,但是要拿到进口小麦的配额很难,要向官方申请、报批,手续繁琐,很多公司因此放弃了质优价廉的进口小麦。
对此,卢锋表示,“配额管理有当时的背景,下一步怎么处理这个问题需要探讨。
而李国祥则认为,“配额制度必须坚持,这是我们保护粮食生产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配额将来的分配要与国内企业收购粮食多少挂钩,企业收购的国内粮食越多,得到的进口配额应该越多。“要统筹好两个市场,避免只有国际市场没有国内市场。”李国祥强调。
李国祥说,当前进行粮食收储的都是大企业,中小企业没有收储粮食的能力,中小企业及农民买卖粮食的时候,还面临着粮食经济人这样一个中间环节,这给中小企业和农民造成了一些不利影响。因此,政策性收储要放开,要进行多元化收储,给中小企业更多利润空间。
“根本问题还是想办法降低国内粮食价格。”李国祥说,提高农业生产率、提高产量减少人工成本都是降低粮价的办法。
眼下,国内农业生产还有很多要改进的地方。李国祥指出,从产量方面来讲,存在的隐患包括保障粮食供给的资源压力越来越大,水资源、土地资源等诸多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同时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也是国家粮食安全的一大隐患。现在农业生产成本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农民种粮效益越来越低,种粮积极性也在下降。国内面临的农产品安全压力越来越大,而小农生产的问题一时又难以解决。
实际上,粮食进口配额在整个国内市场需求中的比例很少,对于有实力的大企业来说,“走出去”到全球市场选购质优价廉的粮食更有战略意义,也是打通国际国内市场的重要举措。
在并购尼德拉和来宝农业之前,中粮主要依托国内的仓储物流加工设施和品牌渠道,保障国内粮食流通和民生食品供应,对国际资源的利用主要通过直接进口的方式。
由于粮食产业链条长、环节多,涉及种植、采收、加工、仓储、物流、贸易等诸多环节,成本很难降下来,而“买全球”可以从源头实现降成本。
宁高宁说,在中粮初步形成国际大粮商框架的基础上,保障国内供给的方式发生了变化,现在可以将供应链的触角延伸到巴西、阿根廷、黑海地区这些全球主要粮食产区,获得当地一手信息,和当地农民直接打交道,通过为农民提供种子、资金等农业生产资料,开展易货贸易,并通过这种方式,建立与当地农户紧密的合作关系,粮源的供给更加有保障,最后通过自身的仓储物流和码头设施出口到中粮在沿海和沿江的码头和加工厂,形成全球一体化的供应链。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5-07-28/68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