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银行最新发布的一份报告称,国际市场粮价在2014年8月至2015年5月期间下跌14%,跌至5年最低。这份名为《粮食价格观察》的报告称,受低油价影响,2014年全球粮食供应充足,2015年小麦、玉米和大米丰收在望,这些因素导致国际粮价大幅下落。
数据显示,2014年8月至2015年5月期间,国际市场上的小麦价格下跌18%,大米价格下跌14%,玉米价格下跌6%。“国际粮价的大幅下跌,对于国内粮商来说,有利于降低成本,是一个利好因素。”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说。
李国祥指出,当前,企业应当利用好国外和国内两个市场,来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一些有资本、有实力的大企业可以将视野定位在国际市场,更多地利用国外市场实现企业发展。
事实上,国内的一些大型企业已经开始开辟国外市场。目前,中粮集团的资产和机构覆盖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业务涉及1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目前中粮正在加快国际化战略布局,在全球市场打造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
国内外粮价倒挂格局如何形成
“国际粮价的下浮能够减少企业的购买成本,企业需要利用好两个市场。”李国祥告诉记者。
当前,国内粮价受托市收购价格支撑长期维持在高位,使得国内粮价居于“高地”。目前广东港每吨国产玉米、大米、小麦分别比同品种进口完税价高出750元、900元和500元左右,玉米价差甚至一度超过1000元。
农业分析师马文峰告诉记者,从全球来看,2014年全球主要玉米生产与消费地区欧、美、日本、中国的玉米平均价格为260美元/吨,较上年下降14.04%,连续两年出现明显下降,美国、法国、日本的降幅均在15%以上,分别下降19.88%、18.16%、16.39%;中国玉米为398美元/吨,较上年上涨3.51%,成为全球主要国家唯一价格上涨国家,中国世界玉米价格比为国际均价的1.53,价差水平创下历史新高。
“因为有贸易的限制和政策的保护,所以和国外价格一下子就拉开了。”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卢锋告诉记者。
卢锋认为,一方面国际粮价是随行就市,经济下行压力是全球性的,再加上大宗商品价格都比较低,下行趋势增强。另一方面,国内从粮食安全角度考虑,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有配额限制的农产品的价格和国外已经相差比较大了。
“无论从效率角度还是中国今后全面开放,以及在全球的地位来讲,评估保护政策形成的国内外粮价差距,到底带来了多大利益?带来哪些机会成本?这些问题需要探讨和反思。”卢锋告诉记者。
由于托市收购政策造成国内粮食价格比同期国外进口粮高,一些分析提出托市收购政策要不要继续的问题。
李国祥认为,托市收购的积极意义在于稳定价格、保护生产者的利益,但是国际市场冲击暴露了政策抗风险能力的严重不足。他建议,不能按照封闭的环境条件来设计政策,考虑到国际市场因素,未来政策必须作出调整。
当前,有些省份已经开始对棉花、大豆进行目标价格改革,价格形成更接近市场。李国祥说,目标价格改革让地方政府来做更贴近当地实际,不要搞一刀切,地方政府结合当地农业特点,制定相应的支持政策,这是目标价格未来的方向。
“各个地方不一样,有的是目标价格,有的是目标价格的升级版,或者定向的目标价格,或者是金融支持,各地方农业发展目标应当结合当地的政策措施。”李国祥说。
需求决定要利用好两个市场
从需求来看,国内市场也需要从国外进口一部分粮食。
“2014年,我国谷物、大豆、油料、植物油、糖、肉类、乳品的进口量达到近1.3亿吨,受消费结构升级、资源及环境约束等因素影响,保守估计未来10年上述农产品进口量将超过两亿吨,占到国内消费总量的20%。”宁高宁说。
另一方面,在粮食收购价格的保护下,国内粮价比国外粮价高。而粮食加工贸易企业又要扩大规模,实现盈利,所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把眼光转向海外。
粮食关乎国家安全和市场稳定。宁高宁表示,国家新的粮食安全战略,提出要依靠自己保口粮,集中国内资源保重点,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这就需要在“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的前提下,还要“适度进口”,才能有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新的粮食安全战略的最大变化从“限制进口”到“适度进口”,其本质是如何统筹利用好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来满足国内消费需求。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5-07-28/68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