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一开年,一则普通的农业新闻却引起了娱乐新闻一样的轰动效果。1月6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中国种子协会在京举办马铃薯主粮化发展战略研讨会,以马铃薯主粮化与国家粮食安全为主题,深入研讨马铃薯主粮化的战略意义、发展思路、目标任务和推进途径。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在会上表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马铃薯主粮化发展,努力推动形成马铃薯与谷物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据介绍,土豆有望成为稻米、小麦、玉米之外的第四大主粮作物,种植面积将逐步扩大到1.5亿亩,年产鲜薯增加2亿吨,将显着提高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水平。消息一出,顿时引发各方关注,让一向为人冷落的马铃薯顿时多了不少人气,但也引发一些争论,为什么是马铃薯,而不是红薯?比如一篇报道的题目就很能体现这一疑问情绪:《土豆君退出蔬菜界成主粮:红薯山药已哭晕》。作为一个曾经研究马铃薯8年之久的农业科技工作者,我倒是来了兴趣,准备回答一下这个问题,何以土豆在新主粮的竞争中胜出?
首先,从发展趋势看,马铃薯一直走上坡路,而红薯一直走下坡路。与红薯相比,中国马铃薯面积在经历上世纪70和80年代的调整后,面积、产量在持续增加,2012年达到8300万亩,总产1855万吨(已按5:1折粮,鲜薯总产9275万吨),分别占全国薯类面积的62%和总产的56%;而红薯的面积在1960年达到历史最大的1.5亿亩之后,一直在下降,到2012年只剩下5000万亩左右,较高峰期减少近2/3;产量为1400万吨(已按5:1折粮,鲜薯总产7000万吨),较高峰期减少近40%。可以说,马铃薯与红薯在近几十年间完全走出了此涨彼消的不同命运。这显然是一个符合经济规律的自然选择结果,对此红薯恐怕要有一点认赌服输的精神。比如,红薯的膳食地位明显下降,过去是高产作物,困难时期种植特别多,很长时间在膳食消费中占据重要位置,以至好些人的胃有了红薯恐惧症,现如今把红薯当饭吃的人已很少了。再比如在饲料方面,过去红薯种秧地位不容低估,但现在玉米担了主纲,而红薯与春玉米的生长期又基本雷同,很多地方上玉米而下红薯。
其次,从市场前景看,马铃薯相当给力,而红薯就有些弱了。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的话,马铃薯的市场前景可谓高端、大气、上档次。马铃薯与玉米、小麦并称三大淀粉作物,尽管玉米淀粉产量大、价格低廉,但马铃薯淀粉却因性能独特为玉米淀粉所不能替代,主要表现在:高黏性,比一般的小麦、玉米淀粉黏度高得多;高聚合度;含有天然磷酸基因;品味温和,基本无刺激性,没有小麦、玉米那样典型的谷物味。因此,马铃薯淀粉虽然价格高一些,但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等高端产业,衍生品多达2000种以上。其加工增值空间同样惊人,加工成普通淀粉可增值1倍以上,加工成特种淀粉可增值十几倍,加工成吸水树脂可增值8倍,生产环状糊精可增值20倍,生产生物胶增值高达60倍以上。同时,传统马铃薯粗淀粉食品加工业也在改造升级,如对粉条、粉丝等传统加工工艺的改造,带来了新的市场空间。特别是马铃薯加工食品尚属新兴市场,潜力巨大,目前发达国家的马铃薯加工业70%是食品加工,中国还处于初级阶段。更有甚者,还有用马铃薯开发出马铃薯生物电池的,简直让人hold不住了!
再次,从适应上看,马铃薯可以说四海为家,红薯则要娇气许多。马铃薯与红薯,虽然都叫薯,但生性差距相当远,马铃薯是冷凉作物,不喜欢炎热,3℃以上就能发芽;而红薯是热性作物,特别怕冷,9℃以下就能会受冷冻;马铃薯生性特别耐旱、抗灾、耐瘠薄,一般不会绝收,因此有“救命蛋”的外号,山、川、原、坝等地形均可种植,土壤酸一点碱一点都不要紧。更让人叫绝的是,马铃薯可春种、夏种、秋种、冬种,最快的出苗两个月就可收获,一般三个月也可收获,在全国范围内一年四季都可以吃上新鲜上市的马铃薯。南方原来大量闲置的水稻冬田,近年大量种植马铃薯,既不影响水稻生产,还能轮作倒茬,更能增加一季收获。当然,如果因为马铃薯抗逆性强就以为马铃薯产量低那就out了,只要给合适的条件,马铃薯的产量可以突破你的想象。科学研究表明,马铃薯的产量潜力在每亩16吨,目前中国的大田已经创造出6吨以上的亩产,这是足以让袁隆平老先生英雄气短的产量水平——30多年的杂交稻持续研究,目前能达到的仅仅是小面积的亩产1吨而已!而娇气的红薯相比马铃薯,那就有些难堪了,育苗得在温床里,过去温床的填充料还必须是马粪,多亏现在改了,不然在哪找马粪去?育苗之后还得移栽到大田,一棵一棵埋进土里,再浇上救命水,真是费时费工,除北回归线以外,其他地方基本只能在清明这个时节移栽,国庆后收获,茬口很不灵活。所以,“满城尽是马铃薯”,也算是适者生存吧!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5-02-12/668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