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以大金融理念推进农村金融创新


  金融是经济的血液,没有现代农村金融体制,就难以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更难以实现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的目标。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工作任务,包括主动适应农村实际、农业特点、农民需求,不断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运用财政税收、货币信贷、金融监管等政策措施,推动金融资源继续向“三农”倾斜,等等。这一重要部署,为我省探索创村大金融体制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契机。以大金融理念和思维深化我省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对于推动我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江西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占全省人口比重较高,农业、农民和农村对金融需求较大。近年来,我省农村金融取得长足发展,初步形成了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体系,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但从整体上看,我省的农村金融发展比较缺乏大金融的理念和思维,金融组织形式、金融产品等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金融市场化的发展,金融机构从政府调控经济的工具转变成为以利润为主导的企业。与此同时,为了便于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政府设置了高门槛的金融机构准入制度。这使“三农”从金融机构获得更大支持面临一定的困难。一是大型金融机构从农村地区辙离。随着金融市场化的加速,利润最大化成为包括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的主要经营目标。农村地区人口密度小、经济不够发达、缺少优质的存贷款客户、中间业务收入低,基于成本利润的考虑,许多大型金融机构纷纷从农村地区尤其是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撤离。虽然有的金融机构保留了一些农村网点,但其功能主要在于从农村地区吸收存款。二是地方金融机构种类和数量较少,金融产品较单一,难以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除了传统的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之外,近些年我省农村地区出现了经过审批的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等新型金融机构,但数量明显不足。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融资性担保公司、农村合作金融公司、农业租赁金融公司等新型服务“三农”的金融机构发展也明显不足,涉农企业债券等直接融资金融产品较少。三是农村民间借贷活跃,面临一定的金融风险。由于农村地区金融发展相对滞后,为了获取资金,一些农户和小微企业转而向非正式、欠规范的民间放贷机构融资,而当前的民间借贷存在监管不足、资金供求信息不对称和高利率等问题,存在较大的风险。上述金融供给不足的种种现象,凸显了我省以大金融理念推进农村金融体制创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构建多形式多层次金融组织体系

  以大金融理念创新我省金融组织形式,构建多层次金融组织体系,除了要积极引进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入驻农村地区之外,也应引进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在具体组织形式上,可以尝试兴建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的不面向社会吸收公众存款、风险可控的新型金融机构,积极发展服务“三农”的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农村合作金融公司、农业租赁金融公司,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合理设置农商银行的股权结构比例。

  一是发展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以合作制的原则,通过兴办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赋予合作社合法地位,为社员之间开展资金互助提供服务平台。资金互助合作社通过吸纳社员股金、银行贷款、财政扶持资金等途径获取资金,向内部社员调剂资金余缺,提高为社员服务能力,保障社员发展多种经营和农业生产。

  二是设立农村合作金融公司。探索由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其他合格投资者出资,依法设立不吸收公众存款的农村合作金融公司。农村合作金融公司通过开展贷款类业务、投资类业务、资本管理类业务,面向“三农”提供金融服务,尤其是为农村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缓解农村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问题。在农业集约化程度较高、涉农企业较多的区域,创业租赁金融公司,为县域涉农经营主体提供设备租赁、土地信托、信贷服务。

  三是鼓励和引导地方金融机构在省内设立村镇银行。在具体措施上,可以提高民营资本参股村镇银行的持股比例,在国家规定范围内逐步降低发起银行持股比例;争取推动经营规范、主业服务“三农”、股东实力较强的小额贷款公司按照监管规定转制为村镇银行;争取组建总分行制村镇银行,缓解村镇银行网点覆盖率低、资金组织难度大等问题。在依照市场化原则将农村信用合作社改制为农商银行的过程中,既积极鼓励各类资本参股农村信用合作社的股份制改造,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将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造成具有强大竞争力的金融企业,同时注意保留地方政府的控股地位,并通过控股股东的影响力,将更多的金融资源投入农村经济发展。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土地 农业生产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强化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