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云县地处北京北部山区,是北京重要饮用水源地和生态涵养发展区,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素有首都后花园之称,是保证北京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区域。然而,受传统发展观念影响,当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倒挂”现象十分突出,经济社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与平原地区差距明显,农民增收仍任重道远,“十一五”期间,密云县农村居民收入仅为北京市城镇居民收入的1/3左右。如何摆脱生态涵养区发展的困境,在保护生态的同时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高岭镇位于密云县境北部,山区面积占到全镇面积的80%。由于地处山区,农业没有进行大规模发展的条件,农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本镇的特产为板栗、蜂蜜和红杏等。近期,笔者到密云县高岭镇调研,该镇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以生态保护与农民增收为中心,按照调结构、上规模、强科技、重基础、拓市场、优机制的思路,围绕绿色有机农业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科技创新与农民培训、基础设施建设、市场信息化、体制机制创新等重点,走出了一条“促增收、保生态”双赢的农业经济发展道路,为生态涵养区农业发展与农民增收提供了典型样板。
调结构,发展绿色有机农业。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农民增收,除了靠政府生态补偿政策、增加公共财政投入外,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仍是根本途径。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绿色有机农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高岭镇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优势,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主打绿色牌,向生态要产品,向生态要价值。为满足本地以及北京市区消费者对绿色有机蔬菜的需求,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目前全镇已建设设施农业大棚970栋,占地面积1600余亩,利用率达95%以上,食用菌、西红柿、南瓜、茄子等生产基地初具规模,形成特色鲜明的微型产业带。在设施农业发展中,广泛开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既是一种社会资源,又是一种经济资源,密云县既是首都北京的生态屏障,又是市民休闲、度假、回归自然和进行文化、娱乐活动的天然宝地。高岭镇积极利用生态环境发展休闲产业,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发展绿色养殖、特色林果、休闲渔业、乡村旅游等产业,加速推进传统农业向生态休闲旅游业的转化,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切实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农民收益,实现“让群众因生态而富”。
上规模,推进适度规模经营。高岭镇平均每户不足3亩耕地,人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传统农业生产效率低。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该镇在尊重农民利益前提下,积极推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镇政府通过政策引导和奖励措施,对一些规模化的农业经营项目进行扶植。规模化经营降低了农户生产经营成本,成为促进当地农民增收、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为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为规模化经营创造条件,高岭镇积极推动农民合作社发展,目前已经有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71个,基本覆盖镇区所有村。
强科技,重视科技推广创新和农民培训。科技是农业发展与农民增收的源动力。高岭镇坚持“立足自身,借用外脑”,始终注重当地科技支撑体系和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利用北京科技人才资源密集的优势,加强与相关科研院所、科技推广部门合作,不定期聘请专家及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举办板栗、糯玉米、养蜂等培训班,同时,注重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培训,以新型农民培训为抓手,不断完善推广机制,积极寻求相关科技、人才、信息支持。目前,该镇农业科技推广队伍人员稳定、工作高效,有农技推广服务机构3个、农技推广服务人员19名、农业技术支持人员13名,全年参加就业技能培训的超过500人。实践证明,多种形式的科技推广和技能培训,切实提高了该镇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与生产经营能力,为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重基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是弱质产业,必须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改变靠天吃饭的状况。实施了10项水利富民工程,开展了饮水解困、节水灌溉、河道清理、土流失综合治理以及地表水一级保护区等方面建设,在“保水”、“护水”的同时为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实施了5000亩农业综合开发工程,积极推进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修复田间道路,不断改善村民农业生产条件。该镇地处偏僻,为解决大型运输车辆的出行问题,促进农产品销售和市场开拓,该镇采取与其他相邻镇共同出资、统一规划的方式,对主要运输干道实现互联互通以及路网的优化,彻底改善了道路状况,方便了当地居民生活,更重要的是使该镇与北京、河北的市场连接成一个整体,加速了资源流动和商品交换。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4-11-26/65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