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云南楚雄市在中低产田地改造过程中,充分发挥区位、资源、自然优势,努力促进农业增产、着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让农民真正得到了实惠。
在楚雄市紫溪镇基本农田整理示范项目区,云庆村农民王学才正在田里劳作。他说,自己感受最深的有两点:一是水通了,灌溉更方便,也更省钱,家里3亩多地,两三天就可以灌溉完;二是路通了,农家肥可以直接运到田里来,省下了化肥钱不说,还提高了土壤肥力。说起中低产田的改造给农民带来的好处,王学才脸上满是笑容。他说,过去家里5.2亩田块又小又分散,被分割成20块。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后地变大了变平了,20块变为9块,便于拖拉机耕作和管理。机耕路修到了田边,送肥、收庄稼,农用车一开,轻轻松松就搞定了。修建的“三面光”水沟和配套的管网,水也好放了,过去1个多钟头放不到田里,现在20分钟水就到田里了。
楚雄市紫溪镇农业科技推广中心主任杨国文指着使用了宽垄窄行播种技术套种在玉米行间的大豆苗说:“为了提高肥力,实现当年改造当年高产,我们结合治水改土工程措施,通过建设生物篱固土台地、推广各类科学种田措施,提高了单产,增加了农民收入。”仅推广旱地立体套种一项,每亩就可增产大豆80公斤至150公斤,增收200元至500元。说起这些变化,当地农民无不竖起大拇指,都说通过中低产田改造和土地整治,自己的收入增加了。
在中低产田地改造中,楚雄市结合山区条件,坚持配水、培肥并重,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艺措施相结合,力求建设内容符合山区实际,如配水设施,宜渠则渠、宜池则池、宜管则管。坡耕地改造不搞一刀切,尽量维持现状,减少大翻动,避免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在实践中探索出符合山区半山区特点的5种中低产田改造模式。一是田间沟渠建设。在水资源丰富,具有蓄水库塘,耕地集中连片的地方,配套建设干渠和农渠,解决耕地用水问题,使一部分旱地成为水田,提高灌溉保证率和灌溉效率,并兼顾排涝和防洪。二是坡耕地整形治理。对地块狭长弯曲的坡耕地进行整形改造,变坡地为台田,加深耕作层,便于机械耕作,使部分旱地配套沟渠后变成水田。三是小水池和旱地管池配套建设。对一些耕地分散,无水源保证的旱地,在田间地头浇筑集雨水池或蓄水窖,浇灌旱地。四是“旱改水”建设对一些有水源、相对集中的耕地,在水位控制点浇筑较大的蓄水调节池,并在田间地头浇筑小水池,在水源点、调节池与小水池之间铺设输水管网,使旱地变为水浇地。五是农耕道路建设。在耕地集中、道路缺乏但适合修路的地方,修筑农耕道路,并配套涵、管、桥设施,方便田间耕作、农机运输和农民出行。
中低产田改造实施后,有效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为楚雄市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4-07-17/64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