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国际大豆“逼仓” 拷问中国经济安全


而 进行大豆贸易融资的企业,因为亏损状态下大豆压榨行业普遍对大豆需求不佳,从而很难找到买家,因此也就很难再像前几年那样快速的回收资金流,所以在资金紧 张和买家难寻的背景下也开始洗船。但由于贸易商相对实体企业而言抵抗风险能力较差,最后因银行对“大豆贸易融资的企业”停开信用证,在洗船的基础上进一步 选择了影响信誉的“违约”。

话语权旁失国内企业境外暴露底线

如此大规模的进口大豆违约事件,令许多亲历过的、耳闻过的业内、非业内人士纷纷将思绪与2004年那一次大豆违约事件联系起来。

2003年8月,美国农业部以天气影响为由,对大豆月度供需报告作出重大调整,将大豆库存数据调整到20多年来的低点。于是,CBOT大豆价格从2003年8月时的最低点约540美分,一路涨至2004年4月初的约1060美分,创下近30年来新高。

2004年初,一些国内大豆企业高调进行百万吨大豆大采购,而更多中国压榨企业在担心价格继续上涨的恐慌心理作用下,纷纷加大采购力度。2004年初,在美国“抢购”了800多万吨大豆,折合平均价格在人民币4300元/吨的高价。

但随后,2004年4月开始,国际大豆价格快速回落,跌幅近50%。国内大豆加工企业由原先的赢利变为全行业亏损,无奈采取了违约行为。

在 2004年大豆危机中,国内压榨企业损失惨重,大量企业停产甚至倒闭。而四大跨国粮商ADM、Cargill、Bunge、达夫等则趁机进场收购或参股了 我国70%以上的停工或倒闭企业,一举完成了对中国内地市场的布局,2006年4月,外商独资或参股企业占中国60%左右的大豆实际压榨量。

2014年,类似的事情再度发生。而与2004年不同的是,当时国内大豆压榨企业采用的都是“一口价”定价模式,即签订采购合约时便确定交易价格,这种模式下,大豆价格上涨后回落将导致高位接货的企业陷入亏损境地。

而 近年来,“一口价”定价模式逐步为美国粮商主导的‘期货价格+升贴水’的基差定价模式所取代,也即进口商在签订大豆进口合同时,并不直接确定大豆价格,而 是与出口贸易商确定将CBOT某月大豆合约作为标的合约,约定未来以该合约的期货价格为合同基础价格,然后加上一个升贴水价格,在装运货物前确定标的合约 计价日期进行“点价”结算。

这种模式下,对进口方最为不利的局面就是豆价先跌后涨,如果进口方在低位没有点价或不反向进行期货套保锁定成本,最后会被迫在高位点价结算。

和十年前不同的是,在定价模式改变的背景下,此次美豆价格从先涨后跌改为先跌后涨。

而美国基金之所以敢逼仓,最大的底气还是因为跨国粮商对中国买家情况的了如指掌,清楚地知道中国买家在近月合约上有大量未点价盘。

据永安期货农产品部部长侯健介绍,国内大豆进口除个别大型企业和外资、合资企业之外,大多数企业直接或间接通过国际粮商进口(2011年通过国际粮商的进口量占70%左 右),在国内企业缺乏议价能力的情况下,造成进口数量越多、进口依存度越高、国际大豆价格对国内大豆价格影响力越强的局面。

同时,目前国内期货公司尚未走出去,中国买家普遍通过在国际粮商在CBOT进行期货头寸点价,国际粮商可以轻易掌握中国买家的已点价头寸和未点价头寸情况,使海外资金有天然优势进行逼仓。

国内一家大型进口商内部人士孟先生对记者表示自己对此就曾有切身体会。“我们刚刚签完合同,价格很快就拉上来,感觉不对劲,便赶紧点价,以免价格拉得更高,亏损更大。”

此外,国际上ADM、Cargill、Bunge、达夫等国际粮商垄断了全球的大豆贸易,这些企业普遍具有强大的研究团队和数据搜集整理能力,也有着完善数据整理体系和悠久的数据搜集整理历史。

从南北美大豆的生长情况,单产,产量,出口、谁家进口、每家进口多少,各港口出口情况等,各个方面的信息可谓是十分的全面和详细。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大豆 数据 今年以来 缺失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