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使中国粮食需求呈现出新的变化。2012年,中国城镇化水平为52.57%,预计中国城镇化水平的峰值在70%?75%之间,2030年将达到70%左右。从2011至2030年的20年间,中国将新增城镇人口3亿左右。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DRC)课题组的调查,2013年农民工年人均粮食需求比农村居民高出119.14公斤/人,比城镇居民高出51.04公斤。一个农村居民从农村来到城市,适应了城市的食物消费结构,则其日消费的粮食要增加20%。数亿农民进城将是中国推动粮食消费增长的主要力量。
中国粮食自给率还有可能下降。未来25年粮食需求增长将显着高于国内生产增加,自给率还有可能有所降低。但口粮和饲料粮的供需状况和自给率存在显着差异。预测表明,到2020年、2035年,大米自给率可高达101%和102%;小麦自给率分别为99%和100%;而玉米自给率分别为92%和84%,对应的净进口量分别为1987万吨和5036万吨;大豆自给率分别为20%和17%,对应的进口量分别为6906万吨和8928万吨。
中国需要立足于国内保障粮食安全。第一,这是由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中国每年粮食消费量占世界粮食贸易量的两倍左右,如果中国粮食进口过多,不仅国际市场难以承受,也会给低收入国家的粮食安全带来不利影响。第二,这是由中国农业发展的要求所决定的。中国小麦、水稻、玉米的单产水平分别是单产排在前10位国家平均水平的60%、71%和67%左右。未来中国粮食增产潜力仍然十分可观。 2020年和2030年我国农业劳动力人口仍会多达2.1亿和1.6亿人。如果过度进口粮食,必然会冲击国内粮食生产,造成大量农民失业。第三,作为快速发展中的大国,中国对全球粮食市场的影响以及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责任要求都在不断增加。我国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这也是对全球粮食安全的重要贡献。
中国粮食自给率必须保持在较高水平。核心目标是口粮安全:大米和小麦自给率基本达到100%;基本目标是实现谷物安全:谷物自给率在正常年份保持在90%以上,在非正常年份可以降低3-5个百分点。总体目标是粮食安全:长期使中国粮食总体自给率保持在80%以上,畜产品实现基本自给。
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粮食安全新战略。我们在研究中总结出五个观点。第一,更加重视满足国民日益增长的食物多样性和营养性需求,平衡好粮食数量和质量安全的关系。第二,更加重视发挥市场在配置能源资源方面的决定性作用,平衡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与政府干预的关系。第三,更好地重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平衡好增加粮食产量与保证农业生态安全的关系。第四,更加注重多渠道有效利用全球资源和国际市场,平衡好利用国际资源与实现合作共赢的关系。第五,更加注重发挥科技进步的支撑作用,处理好自主创新与加强国际合作的关系。
一定要确保“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生产和消费安全。从中国的情况来看,食品不安全因素贯穿于食品供应的全过程。需要借鉴国际上食物安全管理的有益经验,紧紧围绕净化产地环境、保证投入品质量、规范生产行为、强化政府监管等关键环节,通过政府、产业界、消费者、媒体等有关各方密切配合,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控制体系,让人民吃上放心的食物。
中国农业发展战略布局是立足于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中国作为一个人多地少的发展中大国,仅仅局限于国内耕地和水资源,已经难以满足居民食物消费和经济发展对粮食不断增长的需求。以2010年为例,中国进口大豆和食用植物油等于在国外使用了7.6亿亩播种面积的耕地,这相当于中国2010年农作物播种面积的32%。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不充分利用世界粮食市场和粮食资源,不仅代价太高,而且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方面,中国农业“走出去”的潜力巨大。南美洲、非洲、部分周边邻国的粮食生产潜力较大,如果加强合作开发,挖掘生产潜力,不仅能够增加我国粮食来源,而且能够促进东道国经济发展,对增加世界粮食市场供应具有重大作用。另一方面,也要注重风险控制。出于国家领土主权、国民心理、国际政治经济利益等方面的考虑,一些国家采取了限制性购买土地的政策,还有的国家采取禁止的政策。所以,我们到海外进行大规模土地开发,需要在水利建设、品种繁育、机械购置、道路修建、粮食加工和储运等方面进行巨额的投资。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4-05-05/637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