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需要立足于国内保障粮食安全,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粮食安全新战略。
中国过去三十多年在很少依赖进口的情况下满足了国人的粮食需求和多元的饮食结构。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中国人均粮食占有水平已经稳定提高到410公斤以上,比1978年增长近70%。在过去35年里,中国5亿人摆脱了贫困。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的粮食消费中直接消费口粮呈下降的趋势,肉类、水果、蔬菜的生产和消费大幅增长,这在人类过去半个世纪的食物供求演变历史中是绝无仅有的。1990年至2011年间,人工饲养的鱼类和贝壳类的产量增长了5倍以上,鸡肉的产量增长了4倍以上,蛋类的产量增长了2.5倍,猪肉的产量也翻了一番以上。同时期蔬菜的产量翻了一番以上,品种也从原先的以大白菜为主扩展到多种类蔬菜;水果的产量增长超过7倍。
农产品产量的增长得益于良好的政策。近些年来,农民能更快地对市场信息做出反应,更有效地利用资源,把土地从食用谷物转向饲用谷物和油料作物。大米和小麦的种植面积自1990年以来分别缩减了8%和22%,而玉米的种植面积增加了63%以上,油菜的种植面积也增加了27%以上。水果蔬菜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
英国经济学人智库最近发布《全球食物安全指数报告》(Global Food Security Index),该指数包括食品价格承受力、食品供应能力、质量安全保障能力三方面27个定性和定量指标。报告赋予“对食品的购买力”以及“获取食物的容易程度”这两个指标的权重分别为40%、44%,而“质量与安全”这一指标权重只有16%。因此,排名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单独的食品质量与安全状况。中国在107个国家中位居42,报告将中国列入良好表现(Good Performance)一档。相对于人均GDP第52位的排名,中国是为数不多的食物安全水平大幅超越其社会富裕程度的国家之一。
2004年以来,中国粮食连续10年增产,2013年中国粮食产量有望迈上12000亿斤新台阶。在国内粮食生产“十连增”背景下,中国粮食进口也在大幅度增加。其中大豆进口一路飙升,2012年大豆净进口量达到5838.4万吨的历史最高纪录。不仅大豆需要大量进口,近几年小麦、玉米和水稻三大谷物均为净进口。2012年我国粮食净进口规模达到7748万吨,粮食年度自给率已降至88.4%,其中大豆自给率18.1%。
中美农业贸易依赖程度已经很深。2012年从美国进口大豆占当年中国大豆进口总量的44.5%(2597万吨);从美国进口玉米占玉米进口总量的98.1%(511万吨)。从2001年到2012年,中美农产品贸易额由41亿美元,扩大到36.2亿美元,占中国农产品贸易总额(1757.7亿美元)的20.5%。中国自美国进口农产品287.7亿美元,平摊到每个美国农民,人均近1万美元。中美农产品贸易逆差214.9亿美元,占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的43.7%。
中国与巴西的农产品贸易快速增长。2012年,中国从巴西进口农产品达186.6亿美元,占中国农产品进口总额的16.6%,2012年中方逆差为179.6亿美元。巴西已成为中国农产品第二大进口来源地。中国进口的大豆占巴西大豆产量的28.6%和出口量的62.2%。
在国内粮食“十连增”的背景下,以大豆为主的粮食进口激增,最主要的驱动力就是食物消费结构的变化。大豆进口主要是满足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后对植物油的需求,大豆加工副产品豆粕可以作为饲料,满足养殖业对蛋白饲料的需要,这些都体现了更广泛的食物需求。中国榨油用大豆需求从1996年的570万吨增加到2010年的5620万吨,增长近9倍,在大豆总需求中的份额由1996年的40%提高到2010年81%。国内豆粕产量显着提高,由1996年的460万吨增长到2010年的4380万吨。大豆进口填补了国内市场供给缺口,为发展现代养殖业和改善国民膳食结构提供了有效支撑。
粮食进口量不断攀升与国内外粮食价差的变化有关。国内粮食生产成本快速增加,推动粮食价格稳步提升。而国际粮食价格高位回落,国际市场的小麦、玉米等加上运费、关税和保险等费用运到中国仍低于中国国内价格。
中国由中等收入阶段向高收入阶段迈进过程中粮食供需差距压力巨大。未来10-20年,中国仍处在食物消费结构持续转变的过程中,除了口粮消费会继续下降外,其他农产品的食用消费都还有较大增长空间,粮食需求总量将会持续增长。同时,耕地减少势头不减,水资源短缺加剧,气候恶化影响加深,都使得中国粮食将面临供需差距的巨大压力。而全球粮食市场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如何有效管理风险、如何确保安全稳定的农产品供给成为关键命题。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4-05-05/637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