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推进金融服务“三农”的改革创新


  近年来,我国农村金融取得显着进步,但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不完善、“三农”贷款难贷款贵,内生动力不足和创新滞后等问题仍然突出,严重制约了农业现代化发展。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强农村金融制度创新”。这是新时期我国金融服务“三农”改革创新的根本遵循。

  加快推进金融服务“三农”的功能定位改革创新。搞好农村金融功能定位,是金融服务“三农”的关键。要从根本上破解“三农”贷款难、贷款贵的瓶颈制约,仅从商业金融和城市金融的视角很难找到有效解决办法,必须加快推进金融服务“三农”功能定位的改革创新,优化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在服务“三农”中的功能定位。今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强化金融机构服务‘三农’职责”。这进一步突出了金融服务“三农”功能优化的战略定位,要求在强化商业性金融支农责任、加大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的基础上,必须充分发挥合作性金融的主力军作用,保持农村信用社县域法人地位的长期稳定,保障在坚持社员制、封闭性原则前提下推动社区性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发展的基础地位,确保农村金融组织的存款全部用于“三农”发展。

  加快推进金融服务“三农”的组织制度改革创新。与城市金融不同,农村金融机构面对的是分散的小规模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农村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现象更为严重,农村金融交易成本高。为此,农村金融组织制度改革创新必须按照贴近市场、贴近客户的原则,创新组织架构,建立符合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特点的金融组织机构。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稳定大中型商业银行的县域网点,扩展乡镇服务网络,根据自身业务结构和特点,建立适应‘三农’需要的专门机构和独立运营机制”。这就要求金融服务“三农”组织制度创新,必须分类指导,立足于丰富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类型,走差别化、多元化之路,既要强化商业金融对“三农”服务能力,也要积极推进政策性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试点,更要大力鼓励邮政储蓄银行拓展农村金融业务、增强农村信用社支农服务能力、着力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积极发展村镇银行、支持由社会资本发起设立服务“三农”的县域中小型银行和金融租赁公司。

  加快推进金融服务“三农”的产品方式改革创新。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不仅有利于缓解农民贷款难,促进更多的信贷资金流向“三农”,而且有利于活跃农村商贸流通和促进扩大农村消费,也有利于金融机构培育和拓展新的盈利增长点。推进金融服务“三农”的产品方式创新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的原则,着眼于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更好地为“三农”提供人性化、个性化服务。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动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开发适合“三农”的个性化产品,加大农业保险支持力度。这为新时期我国金融服务“三农”产品方式改革创新提出了新要求,必须在重视推行农村小额贷款、联户担保贷款、循环贷款、消费贷款、投资理财、网上银行、“金穗惠农卡”等一般性金融产品创新的同时,更要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业企业在主板、创业板发行上市,积极推进保险服务“三农”的产品方式创新,提升金融服务“三农”的层次和能力。

  加快推进金融服务“三农”的外部生态改革创新。良好的金融生态是金融服务“三农”的前提保障。第一,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加大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政策扶持力度,努力营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和公正透明的司法环境,切实为金融服务“三农”提供更好的政务法律保障。第二,强化农村信用建设。建立多主体、多形式的担保机构,建设农户及农村个体工商户信用信息库,健全守信激励机制和失信惩罚机制,广泛开展创建信用企业、信用乡镇、信用村社和信用农户活动,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第三,建立符合农村金融机构实际的金融监管体制。地方政府要强化新型农村金融监管职责,鼓励地方建立风险补偿基金,为农村金融发展装上“安全阀”。第四,加强农村金融保险体系建设。加快建立财政支持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探索开办涉农金融领域的贷款保障保险和信用保险业务,积极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在农村设立网点,建立完善的“三农”保险补偿机制。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定位 强化 农业现代化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