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梅的三农服务店已有20多个年头的历史,这家农资小店从某个侧面也见证了近年来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轨迹。
3月20日中午,在安徽省肥西县山南镇上的一条商业街上,40多岁的女老板郭梅坐在店里,百无聊赖地跟在店门口晒太阳的邻居们闲聊。虽说正是春耕备耕的旺季,然而前来购买农资的农民却门可罗雀。“今天一天也就两三笔买卖,真是让人急得慌。”郭梅抱怨说,小店发展越来越不如从前,1995年至2010年的那段时间是服务店最火红的时间。那时候一个春季光水稻种子就能卖5万斤,而现在能卖到7千斤就算不错的业绩了。
“以前这个时间段来,我们店里最少有三四个人站柜台,否则忙不过来。你看,现在我一个人都嫌多。”郭梅回忆起当初那些好光景。她说以前的农资也没现在的品种多、没现在精准讲究。但那时候买卖交易反而容易,因为来买农资的农民多是青壮年劳力,他们大多会种田。而现在来的顾客基本上是老年农民,对于新事物接受慢、记忆差。很多时候,郭梅得扯着噪子跟老人们解释用多少化肥农药、怎么用、什么时候用。地上放着几麻袋标注着姓名、村址的种子。“这是已经付过钱的,让我们送货到村里的,我们都是免费送货上门。”郭梅解释说,生意不好做,更要把服务做好。
郭梅的店所在的位置是个二层小楼。“这是我自己家的房子,所以门面不要钱。若是租来的商铺,早就干不了了。”郭梅感叹说,以前山南镇上共有八家卖农资的店铺,由于生意越来越难做,现在只剩下三家。担心未来有一天自己的店也会关闭,郭梅闲暇之余还学了养蚕桑的技术。
说到自家小店的兴衰史,郭梅分析得头头是道。她说这是国家农业发展形势变化造成的。现在农村没有什么人种田,多是留守老人和妇女在种田。很多空散闲置的土地则流转到种粮大户手中。种粮大户是不需要到她这样的小店来消费的,因为他们都会与农资公司直接对接。除此之外,随着竞争的激烈,很多农药、化肥厂家都直接走村入户,下到田间地头向农民“直销”。
郭梅的分析不无几分道理,来自安徽省农委的一项调查也印证了她的说法。这项调查数据显示,专业化农资公司的销售数据、业绩正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种粮大户作为新型经营主体正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成为他们重点瞄准的客户。今后种粮的主体将是规模化、专业化的新型农村能人。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4-03-27/63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