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勇挑谷物基本自给的重担 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玉米生产?


 

  种植面积最大、总产量最高、增产潜力最大,作为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玉米对于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013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连增”,比上年增产247亿斤,其中玉米增产占98%,可谓粮食增产的主力军。同时,作为重要的饲料和工业原料,玉米的需求量增长快,比较效益高,对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意义重大。

  我国玉米种植区域广泛,生产条件差异较大,如何进一步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推进全程机械化生产,事关玉米持续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日前,农业部在粮食增产模式攻关中,针对东北、黄淮海、西南西北玉米产区,推出了22个高产高效技术模式。本报记者采访了参与玉米高产高效技术模式编制的专家学者和农技人员,请他们对农民朋友关心的几个问题答疑解惑。

  Q1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玉米生产?

  专家:过去十年,我国粮食共增产3424亿斤,玉米贡献了57.7%。

  “全国粮食‘十连增’期间,玉米产量占粮食总产的比重由26.9%上升到36.2%,已跃居为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主任赵久然告诉记者。过去十年,我国粮食共增产了3424.8亿斤,其中玉米增产贡献占了59.5%,可以说是粮食增产的主力军。

  从未来发展看,玉米将是我国需求增长最快、增产潜力最大的粮食品种。“玉米素有‘饲料大王’的称号,还是重要的工业原料,这两部分消费占玉米总消费的90%以上,随着畜牧业和玉米深加工的快速发展,对玉米的需求量也将大幅增加。”山东农业大学教授董树亭说。

  由于比较效益较高,玉米在促进农民增收中的作用也在不断增强。“在我国北方,玉米生产的比较效益是小麦生产的1.5~2倍,而且单产稳中有升,市场价格稳定。”甘肃农业大学教授王汉宁介绍。

  Q2技术模式着力解决哪些问题?

  专家:提供农民“技术套餐”,解决合理耕作、规模种植及全程机械化等问题。

  据辽宁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推广研究员宋宝辉介绍,目前我国玉米生产中存在几个突出问题:土地分散经营,阻碍了玉米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和机械化,影响了技术应用和产量潜力的发挥;受种子质量、播种质量及旱涝等因素影响,导致出苗不齐,群体结构不合理;此外,一些环节机械化程度不高,农机农艺不配套问题也较为突出。

  “玉米增产模式攻关,力推‘技术套餐’,包括因地制宜品种选择、高质量机械化精密播种、病虫草害简化高效防治、机械化收获等技术,切实解决玉米全程机械化等生产难题。”河南农业大学教授李潮海说。

  好的技术模式,既要有针对性,也要有实际操作性。“玉米高产高效技术模式,简单、易掌握,解决了过去很多方法太复杂、农民学不会的难题。”四川农科院研究员刘永红告诉记者。

  Q3技术模式多,生产实践中如何选择?

  专家:以生产目标为主线,因地制宜选择相应技术模式,结合生产实际做适当调整。

  玉米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谷物,各地生态资源和生产条件存在较大差异,技术模式在制定时就充分考虑了这一点,既有适合某一生态区的单一技术模式,也有适合不同生态区的综合、集成配套技术模式。应用时要有针对性,着眼于解决影响当地玉米生产发展的关键问题,选用相应的技术模式。

  为了让农民朋友更好地选用技术模式,黑龙江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研究员曹靖生和安徽农业大学教授程备久一起支了几招:一是要以生产目标为主线选择相应的技术模式。二是模式突出了区域性,选择时要因地制宜。三是应该结合生产实际做适当调整。比如东北玉米区,应在东北早熟区模式中,根据农机作业能力和预期投入水平选择相应技术模式;西北干旱地区,可选择以“全膜双垄沟播”为基础,“一增四改”为核心的旱作玉米栽培技术模式;垦区、大型农场可选择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

  Q4如何提高玉米标准化生产水平?

  专家:种植区域化、集约化和机械化是标准化生产的支撑点。

  我国玉米分布区域广,生态条件复杂,种植模式多种多样,推进标准化生产难度较大。专家认为,玉米种植区域化、集约化和机械化是标准化生产的支撑点。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玉米 品种 粮食 标准化生产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