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人们都对小农经济存在自卑而对大农经济存在渴望。人们常常希望能扩大经营规模,并以此来应对农业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践中,政府的一些政策正在促进着农地规模化经营的诱致性变迁:一方面,中央政府似乎也有鼓励规模化经营的偏好,如陈锡文指出,随着农村人口的减少,农户户均经营规模应该扩大。我国推出的农机补贴等政策、农业部每年表彰粮食种植大户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这种农业规模化经营的政策倾向,并将鼓励更多的农户进行规模化经营。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也在积极促进土地流转,强力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更多的学者也不断主张加快土地流转,让更多的大户或致富能手、种田能手来实现规模化经营。中国社会存在这种农业规模化经营的情结,然而,中国18亿亩耕地,9.4亿在籍农民,人均不到2亩耕地的土地资源条件下,能否实现向欧美国家那样的规模化经营方式?这显然是不现实的。不过,在当前9.4亿农民中有2亿农民进城务工,加上土地资源区域性分布的不均衡(比如说,在东北地区人均耕地较多),可以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来实现中国特色的农业规模化经营———适度规模化经营。基于对中国农业发展到底应该走什么路?如何确定适度经营规模?本文将基于不同经营类型、不同区域的视角,系统性综述农户耕地经营的适度规模确定问题。另外,虽然人们越来越意识到适度规模化的意义,而且也就此提出了要积极促进土地流转、扩大经营规模,但如何扩大经营规模以及扩大多少,至今没有统一的结论。相信本文的研究工作,会对我国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提供重要的决策参考。
一、中国农业道路选择
国内学者对中国农业该走什么道路问题进行了一些理论和经验研究,主张中国农业走产业化和专业技术化的道路。由于受到资源禀赋约束(地少人多)和农业生产条件等限制,以王征兵、林毅夫、刘凤芹等为代表的学者更主张农业发展应该走依赖于生化技术进步的土地节约型农业发展道路。韩俊、张忠根和黄祖辉等人则认为中国农业可以走规模化、产业化道路(如大面积连片经营),认为规模化可以带来效率的提高。
然而,关于农业是否存在规模化效益问题,人们展开了激烈的论战:大多国内外学者从投入产出分析角度出发,研究认为:中国农业几乎不存在规模经济。进一步实证研究也表明,中国农业经营的规模报酬不变。还有不少学者通过分析土地经营规模大小与单位面积的产量之间的统计关系后发现,二者之间并不存在相关关系,甚至认为土地的规模化经营有可能还会导致土地生产率的下降。与此同时,也有部分学者从农业生产经营绩效或农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角度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农地规模化经营,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有助于提高各种要素的配置效率,或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不过,越来越多的本土化研究认为:虽然中国农业无法实现西方国家那样的大规模经营,但是,过小的规模(土地细碎化)却长期使农业生产效率、人均劳动力产粮水平和农产品商品率始终在低层次徘徊,经营规模的扩大与土地产出率提高可以并行不悖;粮地适度规模经营才是社会经济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农业发展是可以实现适度规模化的。
目前,中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观点受到了更多学者的认可,国家政策也倾向于支持农业的适度规模化之路。目前,国内外关于中国农业经营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入,人们较普遍认为经营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而是要“适度”,究竟经营“多大”的规模才是合适的?国外这方面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国内学者就如何衡量和确定经营规模的适度进行了大量研究。许庆和尹荣梁基于农业整体发展的视角,对我国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其内容涉及我国农地规模化经营的必要性、我国农地规模经营效率、适度规模与规模经济探讨、规模经营的目标和评价标准以及部分适度规模研究成果等诸方面内容,并在最后指出了我国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之路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笔者立足已有文献,基于农户(家户)视角,从不同农业经营项目(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农户(家户)的农地经营适度规模对已有文献进行分类整理。同时,把基于农户视角与每个劳动力视角的农地适度经营规模进行了整理和对比,有望使研究者对中国农户耕地经营适度规模确定问题有更清晰、全面了解和把握。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4-03-04/629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