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4增产技术模式为何锁定东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
专家:这两个区域是我国水稻的主产区和优势区。
我国水稻种植区域分布很广,但技术模式只选择了东北和长江中下游两大区域来试点。对此,张文忠解释道:“东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集中了我国最主要的优质高产水稻生产区域,增产技术模式对于促进两大区域的水稻均衡增产,具有重要意义。”
据了解,长江中下游稻区是我国最大的水稻主产区,水稻种植面积占全国的比重接近50%;东北稻区是我国最大的粳稻主产区,粳稻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粳稻面积的50%。
“东北和长江中下游两个地区,既是水稻生产的主产区,更是商品粮的主要生产基地,水稻技术模式先在主产区应用,其他地区亦可示范应用。”杨惠成认为。
增产技术模式的多样性也有利于其他地区借鉴。方福平介绍说,长江中下游稻区,既有双季稻,又有单季稻;既有籼稻,又有粳稻;既有杂交稻,又有常规稻。丰富的季节、品种类型,需要配套多样的技术模式,这些模式可为全国其他稻区提供多种选择。
Q5增产技术模式为何要突出集中育秧?
专家:秧苗素质不高是影响单产提高和机插秧推广的主要制约因素。
在17个增产技术模式中,将大棚育秧和集中育秧作为核心技术,原因何在?杨惠成告诉记者,“秧好一半稻,培育壮秧是实现水稻高产稳产的基础和前提。目前大面积的水稻生产在育秧环节问题较多,千家万户分散育秧,由于条件、技术等因素的影响,育出的秧苗素质差,是制约单产提高的重要原因”。
方福平认为,集中育秧主要有三个好处:一是有利于农技人员集中指导,提高秧苗素质,发挥品种应有的增产潜力;二是秧苗素质统一,有利于推进机插秧,进而提高标准化、规范化的机械化作业水平;三是集中育秧是一种有效的环节性规模经营模式,可以促进专业育秧经营主体实现规模增效。
“当前,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是应对劳动力紧缺、提高生产效率的主要途径之一。全程机械化最主要的环节是机械移栽,而机械移栽成败的决定因素就是育秧技术。”张文忠说,经过实践探索和反复对比,证明集中育秧方式育成的秧苗最适合机械移栽,在模式中突出集中育秧,就是为了保证机械移栽质量,进而保证机械化生产模式的高质量顺畅实施,最终保证技术模式的增产潜力充分发挥出来。
长江中下游水稻产区
双季早稻区
模式1:长江中下游双季早稻工厂化育秧机插技术模式
预期目标产量:平均亩产450公斤
关键技术路线:早熟品种+工厂化育秧+机插秧+配方施肥+间歇灌溉+病虫害统防统治+机械收获
成本效益分析:亩均纯收益常规稻347元、杂交稻237元,适度经营规模常规稻106亩,杂交稻155亩
模式2:长江中下游双季早稻保温育秧点抛技术模式
预期目标产量:平均亩产450公斤
关键技术路线:早、中熟品种+软盘保温育秧+点抛秧+配方施肥+间歇灌溉+病虫害统防统治+机械收获
成本效益分析:亩均纯收益常规稻280元、杂交稻171元,适度经营规模常规稻132亩,杂交稻215亩
模式3:长江中下游双季早稻无盘旱育秧点抛技术模式
预期目标产量:平均亩产450公斤
关键技术路线:早、中熟品种+无盘旱育秧+点抛秧+配方施肥+间歇灌溉+病虫害统防统治+机械收获
成本效益分析:亩均纯收益常规稻273元、杂交稻163元,适度经营规模常规稻135亩,杂交稻226亩
双季晚稻区
模式1:长江中下游双季晚稻湿润育秧点抛技术模式
预期目标产量:平均亩产480公斤关键
技术路线:早、中熟品种+精量播种+软盘湿润育秧+点抛秧+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机械收获
成本效益分析:亩均纯收益常规稻334元、杂交稻244元,适度经营规模常规稻110亩、杂交稻151亩
模式2:长江中下游双季晚稻湿润育秧划行移栽技术模式
预期目标产量:平均亩产520公斤
关键技术路线:迟熟晚稻品种+适时稀播+湿润育秧+划行移栽+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机械收获
成本效益分析:亩均纯收益常规稻397元、杂交稻306元,适度经营规模常规稻93亩、杂交稻120亩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4-02-25/629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