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桂仙目前是晋宁县上蒜村委会主任,当年的“种菜热”她并未加入,却更青睐产业链的另一个环节—贩菜。2005年至2009年间,她靠着上蒜到晋城这20公里的来回赚到了钱。到地头收菜,经过简单分拣,再拉到晋城的蔬菜交易市场卖给来自各地的采购商。但随着晋宁蔬菜种植面积越来越大,更多市场嗅觉敏锐的采购商们被吸引而来,开始大量修建冷库。冷库制冷让蔬菜“睡觉”,延长了保鲜时间,大宗收购当地蔬菜运往省外成为了可能,对于蔬菜的需求量也更大,农户增产增收得到了更多保障。
由于收购量大,部分采购商直接到地里与农户对接,段桂仙收菜的生意受到了影响,于是她租了15亩地,也加入蔬菜种植户的行列。
种什么?种多少?这样的问题依旧不断地困扰着和她一样的种植户。种菜第一年,对市场的盲目让她亏损了5万多元。第二年,她从冷库老板们收菜的时间规律中逐渐摸索出一些小窍门。
每年11月起,冷库就开始关库,直至次年三、四月间才陆续开始做生意,而11月至3月份,花价最好,一半的地可以提前留出来种花,待10月底最后一批绿叶蔬菜卖掉,另一半地可以播种生长周期比较长的小瓜或者青花,到次年冷库开库的时候,刚好成熟。由于担心天气等不可控因素造成的损失,在蔬菜收购的淡季,一些农户却选择了暂时闲置土地。
种植风险规避需多元化
2007年,宝峰酸水塘村的吕兆福和同村的十多家荷兰豆种植户成立了晋宁酸水荷兰豆专业合作社,这是在晋宁县农业局记录中第一家有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现在成员已经增加到了80户,大家以合作社的方式团结在一起,也是想得到更有针对性的技术指导和市场信息,增加对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吕兆福说。
如今,段桂仙所在的晋宁上蒜四季蔬菜花卉专业合作社已有4个年头,她感慨,作为散户和加入合作社的区别确实很大。为了分散风险,不少农户都选择了花、菜各种一半的方法,同村会员李涛便是如此。“由于缺乏技术指导,他的花种得不好,折腾两年没从鲜花上赚到钱,2012年加入了花卉协会,每户会员只需缴纳15元的会费,我们定期通过晋宁农业局请专家来讲课和现场指导,会员的产品质量和产量提升都非常明显。”段桂仙介绍,面对采购商,合作社比散户更有议价优势,能获得相对稳定的收购价,在农产品集中上市时,采购商也会优先收购合作社提供的产品,散户被剩下的几率则比较大。
洪海坤牵头成立的晋宁昆阳昆仑花卉专业合作社,目前还拥有了自己的鲜花品牌—“昆仑”。如今合作社成员的鲜花销售,是直接由新加坡的批发商下单,收购之后空运出国,跳过了采购商的环节,会员和批发商获得的利润更高,也更具竞争力。
花卉可以做出自己的品牌,蔬菜却有它的特殊性。晋宁县农业局蔬菜花卉办公室主任王永会说,花卉如果发往国外有剩余,可以再到斗南拍卖,剩下的进冷库,保值期相对较长,但蔬菜的保质期比较短,难以保证质量。“做品牌需要有严格统一的标准,不仅对种植要求高,对储存要求也高,合作社通常不具备建冷库和储运的能力,难以形成品牌。”对于蔬菜品牌的打造,通产采用的是“公司+农户”的方式。
“诸如今年来引进和培育的华州、邦泰、嘉德等蔬菜公司,具有一定的生产基地和市场营销网络,并与农户签订产销合同,具有较强的技术力量和辐射带动作用,创造了良好的口碑和品牌形象。”王永会介绍。
不少合作社负责人表示,与公司合作也是一种规避产业“怪圈”的理想方法之一。“有相对稳定的销售渠道,就能大大降低市场风险,丰产时节工厂可将蔬菜进行脱水等深加工,农户四季都可以种植,也不会出现因淡季来临就让土地闲置的情况了。”
数据时代下的需求
从昆玉高速进入晋城富有村,沿途分布着大大小小数十个冷库,货车将新鲜菜品拉到这里,由工人进行初步的分拣和包装后进入冷库预冷。12—48小时之内,这些来自晋宁和江川、通海等地的蔬菜,将由这里进入流通环节,发往各省份甚至东南亚国家。
2005年,黄元礼和其余9名股东共同出资1亿元,在富有村建起了集蔬菜交易市场、住宿、冷库仓储为一体昆明金荣市场经营管理有限公司。从50平方米到320平方米不等的120个冷库,常年都是租满的,采购商来自全国各地,并呈季节性迁移。“每年9月至次年5月,我们从晋宁发货到西北的银川、西宁、兰州等地,每天的发货量是20—30吨。6月到次年8月则转到河南收菜发西北,发往东部沿海的采购商会接替我们继续租用冷库。”四川籍采购商张亮说,蔬菜进入冷库之后最长的储存期为20天至60天不等,一定程度上可缓解“菜贱伤农,菜贵伤民”带来的影响。但他认为,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蔬菜产业中成本可以控制,但销售不可控,而往往又是销售的最终结果,影响了生产和流通的各个环节也发生变化,信息的对称对蔬菜产业至关重要。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4-02-25/629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