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檀瑞发考虑最多的是把三女儿嫁出去,他说农民就认一个理,“只要能动弹一天就种一天地,活着就是为了给子女创造好的生活条件”。在檀瑞发的大棚里,刚种上的幼苗已经开出了洁白的小花,他说自己就像大棚里的蜜蜂,因为草莓开的花没有蜜,蜜蜂只能忙着授粉,自己却得不到什么,但没有蜜也要劳动。
斜倚着大棚一侧的泥墙,檀瑞发揉着自己的膝盖,他担心自己如果到了走不动的时候,家里的3个大棚谁来照料。
南王庄村:种地的都是上了年岁的人
在农村有句谚语,叫一亩园顶十亩田。讲的是种菜要比种粮食收益快。这句话在河北省永年县姚寨乡南王庄村得到了体现。
大年初五,王庆海查看了村里的三十几座大棚。与被冻得板结的大地相比,大棚里的土地如同肉松一般细腻蓬松。自家的土地被征去修路了,但是失去土地的王庆海并没有外出务工,而是选择在合作社“上班”,在大棚基地当起了保安。
在程会平8分地的大棚里,种着西兰花、芹菜。每年的收入比过去单纯种小麦、玉米翻了四五倍。
2008年之前,程会平自家的4亩地,每年大约收获800斤小麦和1000斤玉米,纯收入不到3000元。2008年后半年,村里与当地一家企业成立了蔬菜专业合作社。专门生产有机蔬菜。
本已割完麦子,买好玉米种子的程会平选择了投奔合作社,后半年按照合作社跟企业的协议,种起了辣椒。2009年,又将自家的土地经营权流转给了合作社。合作社每年按照每亩地2000元的租金将土地流转给了合作的企业。企业负责出钱、出技术,合作社负责具体管理。
据合作社理事长王旗介绍,包括南王庄村在内,参加合作社的有6个村,800多户人家。加入合作社以后,从种源到销售,都由合作社和企业负责。王旗原是邯郸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正式职工,每年有五六万元的收入。成立合作社后,他回到村里成为合作社的理事长,工资由企业给开,他的任务就是给参加合作社的农民提供服务。他的收入比过去在市里时多了一倍。
现在,参加当地合作社的农民收入包括两块:一块是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收入,仅这一项就顶上了过去种粮的收入;另一块是种菜的收入,因为是按照企业要求种植的有机蔬菜,所以蔬菜不愁销路。从合作社收购的有机菜直接进入城市超市,或者出口国外。
而在此前,永年县流传着一个段子,因为当地大蒜出名,但知名度不高,为了卖出去挣钱,当地人都是背着大蒜全国各地推销,一挂蒜一开始要价20元,后来两角钱就被贱卖出去。
59岁的程金也是合作社的一员,他一年种西兰花的收入就能过万元。之前,程金都是骑自行车走十几公里到邻近的邯郸市卖菜,菜价低的时候眼看着菜烂在地里没办法。现在,他都是按照企业的订单来种菜。
尽管这些地方的农民收入都增长了,但遇到的相同问题是,种地的都是上了年岁的人,无论是檀瑞发还是程会平,他们额头上都已经有了很深的抬头纹,张口说话时露出的牙齿也不再齐整。这些在城市里早到了退休年龄的老人,由于子女都已经离开村庄,不得已继续从事着农业生产。
谈起儿子程小宁时,程金扬起了头说,儿子是全村唯一一个在北京打工的年轻人。上中专时学的是电子专业,毕业后,程小宁选择到北京找活儿干,一个月四五千元的收入,要拿出一多半来支付房租、饭钱。去年,程小宁准备凑些钱让媳妇来北京做点服装批发生意,后来听说北京的服装批发市场要外迁,也就搁置了下来。
回到家后,程小宁每天都要跟同村的年轻人聚会,桌席上他总是讲到北京的地铁多么长,生活节奏多么快。但每平方米上万元的房价和限购政策,使得程小宁难以扎根北京,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在北京挣钱,然后到河北的二三线城市买房。
他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够成为城市人至少要在城里上幼儿园、小学,才能获得与城里孩子相同的机会。中专学历的程小宁现在筹备着继续深造,他希望通过提升技能再找一份薪酬高的工作,把媳妇接到北京生活在一起。
西万安村:老人一旦身体不好,地就撂荒了
初六傍晚,太行山南部山区降下大雪。纷纷扬扬的雪粒将河北武安市境内的大部分村庄都包裹上厚厚的积雪。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4-02-19/62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