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年轻人为什么不愿意留在村里种地


 

  范台村:一多半年轻人出门打工了

  尽管大年初三冀中平原南部地区下了一场大雾,可檀瑞发在大棚里,仍陆陆续续迎来了几位驱车从省会石家庄来采摘草莓的游客。

  距离石家庄几十公里的栾城县范台村,是当地的一个草莓种植基地。全村近一半农户都在种草莓。檀瑞发今年60岁,种了10多年草莓。

  10多年前,忙了一年的檀瑞发在正月时往往无事可做。同自己的父亲一样,他种了一辈子小麦和玉米,冬天是最清闲的时候。按照村里人均一亩半地的划分,檀瑞发家里分到了8亩地。一年两季,先种小麦后种玉米,刨去人工、机械、肥料成本,小麦、玉米都算上,一亩地年收入只有700元。

  一年收入不到万元的檀瑞发,却要承担3个子女的开销。2000年的时候,3个孩子有两个在读书,日子过得捉襟见肘。就是在这一年,县里开始推广草莓种植,檀瑞发成为村里第一批草莓种植户。

  平展的冀中平原田垄纵横交错,范台村的地多数是南北走向的狭长地块。大棚就像向日葵,需要充足的阳光照射,所以檀瑞发租用了两亩临近公路的地,建成3座东西走向,南北受光的草莓大棚。为此,他每年要按照每亩地800斤小麦和800斤玉米的数额交租金。

  即使这样,檀瑞发也愿意种草莓,因为3个大棚从第二年开始就有收益了。能够有收益,除了草莓自身价格就高,更在于当地农民敏锐的市场嗅觉。从区域位置看,栾城县是河北省会石家庄的卫星县,县城与市区接壤,一遇节假日,城里有很多人开着车拖家带口到周边的郊县踏青游玩,在大棚采摘瓜果成了城里人的消遣方式。看到城里人喜欢采摘,草莓不愁销路,第二批、第三批种草莓的农民把整个村、整个乡都变成白色的大棚采摘区,形成了生态采摘的经营模式。

  但一窝蜂的种植,没有带来多高的收益,大棚多了,可是来采摘的人数没有变多。直到有一天,一位从北京来采摘的游客尝过檀瑞发的草莓后,说了一句不中听的话,你这草莓口感不好,不如北京的采摘园里的草莓甜。

  在这之前,整个范台村种的都是法国的草莓品种,尽管产量高,容易管理,但口感发酸。

  这之后,檀瑞发和几个村民决定到北京取经。2009年冬天,租了一辆车的檀瑞发和几个村民来到北京通州一个草莓采摘大棚。知道他们是来考察的同行,大棚的主人请他们放开了品尝,但就是不卖给他们幼苗。

  檀瑞发也是犟脾气,回到家后他找到河北省农科院,引来了名为“红颜99”的日本品种。现在,檀瑞发种3个大棚的成本每年到了5万多元。其中,光买苗每个大棚就需要1.5万元,再加上施肥、换地膜、铺草帘,一个棚需要投入1万多元。从每年12月到次年6月,是草莓的采摘季节,30元一斤的草莓,隆冬和初春时在北方很受欢迎,靠着3个大棚,檀瑞发每年的纯收入达到了6万元。

  2005年,檀瑞发花了十几万元给唯一的儿子在石家庄买了一套房。2010年,又花了6万元给儿子买了小轿车。尽管儿子毕业后在石家庄一个外企上班,收入也不低,但檀瑞发依然要将种大棚的收入全部投入到子女身上。而他自己在生活上一直很“抠门”,口袋里10块钱一包的“绿石”香烟平时只用来招待客人。家里冰箱的菜还没屋外树梢上晾着的干菜叶子多。

  尽管村里规划得不错,家家都是统一样式的四合院,整洁的水泥道路上不见一点儿牲畜粪便,但住在城里的儿子已经不适应村里贫乏的物质生活了。就拿买东西来说,村里只有几个小卖部,里面的物品尽管有吃、有喝,但毕竟与城市里的大超市没法比。

  儿子的房间虽然比二老的装潢好,家电齐全,但没有网络,习惯网络看电视剧的小两口在家这几天就没怎么打开过电视机。

  儿子回城后,檀瑞发就一步一踉跄地在大棚里干活儿了。冬天,大棚的最高温度能到39摄氏度,干得满身出汗的檀瑞发每次从大棚出来都忍不住打几个寒颤,高温高湿的环境使得他的左腿关节得了风湿病。

  村支部副书记檀增顺的大棚与檀瑞发挨着,过年期间檀增顺每天都要接待收购草莓的商贩。他说,尽管种草莓能挣钱,但村里2000多口人,有一多半的年轻人出门打工了。

  “村里400个草莓大棚,劳动力全是上了岁数的”,檀增顺说,种大棚都是五六十岁的人,年轻的、有力气的都跑到城里打工了,一年挣的不见得有种大棚的多,但过得潇洒,不用每天在大棚里窝着。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大棚 草莓 小麦 土地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