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国内宏观经济周期性变化、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农产品属性拓展以及国际化程度的提高,我国农产品价格形势发生了重要变化,生猪、棉花、食糖等部分重要农产品价格波动加剧、涨跌频繁,冲击了农业生产秩序,也影响了城乡居民消费,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加快完善重要农产品价格调控机制,对促进经济平稳运行和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近年来我国重要农产品价格波动呈显着的差异化特征,价格调控面临新形势
随着国内国际形势的发展,我国农产品价格总体不断攀升,价格波动频率、幅度均发生了明显变化,进入短周期宽幅波动时期。不同重要农产品价格波动呈现出显着的差异化特征。其中,稻谷、玉米价格趋势稳定上涨,波动幅度下降,成为农产品价格总体波动中的稳定性因素,玉米价格整体趋涨、波动频繁;猪肉价格在成本推动下呈现较快上涨趋势,经历了多次较大幅度波动,价格涨跌十分频繁,波动幅度有所加深;棉花价格总体走高,呈现“两头波动,中间震荡”态势,价格高位波动加剧,超过国际同期棉花价格波动幅度;油料价格波动更加频繁,呈现长周期波动特征,大体上每四年形成一个价格峰值,与国际市场价格联动性强。食糖市场运行很不平稳,价格高频周期波动,呈现很强的周期性;蔬菜价格波动明显加剧,部分重要蔬菜品种价格涨跌频繁,且存在一个或多个超短波动周期。
由此,我国重要农产品价格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多变,各种传统因素与非传统因素叠加影响,对重要农产品价格调控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一)我国进入工业化中期和城镇化质量提升阶段,部分重要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下降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快发展,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正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部分重要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下降。以生猪为例,2001~2005年猪肉需求价格弹性为0.81,2006~2010年猪肉需求价格弹性下降到0.05,降幅十分明显。需求价格弹性下降一定程度上强化了重要农产品价格波动。一方面,消费结构升级使以基本生存需求为目标的粮食等农产品需求减少,对改善型重要农产品的需求增加。当前新一轮农产品价格波动更多表现为改善型重要农产品价格波动,并进一步带动整体农产品价格波动。另一方面,随着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转移,许多农业生产者转为纯消费者,农产品消费从自给型转变为商品型,部分农村居民消费也从自给型转向商品型,需求刚性增强。重要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下降,一旦供求关系失衡,就可能导致市场价格的显着波动。
(二)我国农业对外开放程度大幅提高,国际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向国内传导影响加深
随着贸易全球化步伐加快和我国农业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内外农产品价格联动性显着增强。据我们测算,棉花、白糖和大豆的国内外价格相关系数分别高达0.94、0.91和0.93。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对国内重要农产品价格传导的时间缩短、影响加大。特别是2008年以来,国际农产品市场不稳定性增强,生物质能源开发、气候异常变化等非传统因素干扰加深,国内重要农产品价格也越来越多地受到汇率、石油价格等因素影响。通过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分析,国外棉花价格对国内棉花价格变化有显着影响,国外大豆价格、国际原油价格和汇率均显着影响国内大豆价格变化,国外白糖价格变化显着影响国内白糖价格变化。
(三)部分重要农产品的金融化属性增强,货币供给冲击加大农产品价格不稳定性
近年来,随着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发展、国内外农产品贸易的扩大和工业化用途的拓展,玉米、棉花等部分重要农产品的金融属性日益增强,货币金融因素成为扰动农产品价格的重要力量。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宏观经济环境发生了重要变化,为刺激经济增长超发货币,造成国内流动性过剩。在货币流动性充裕的背景下,随着各种中远期电子交易市场和农业金融衍生品的发展,部分重要农产品成为资本炒作对象,一些投机商利用大量的资金操控现货市场,并同步控制期货市场,通过高杠杆博取巨额利润,导致农产品价格短期大幅波动。在宽松的货币环境下,过多的钱追逐少量农产品的现象较为普遍,货币因素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3-12-16/62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