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打开秋粮丰收问号 “南旱北涝”对今年粮食生产影响有多大?


  然而4个月前,焦万升却怎么也笑不起来。去年秋涝重、冬季雨雪多,加之今年春季回暖慢,使黑龙江大部分农区播期推迟。“往年4月底就能播完,今年进了5月门才开始下播。”焦万升说,播种推迟,如果赶上早霜,收成肯定受影响,多亏后来把农时抢回来了。

  黑龙江是一季作物区,从播种到收获最长不能超过130天,为了确保作物播在丰产期,黑龙江省委、省政府要求4月下旬到5月中旬“一切工作给春播让路”。全省13.3万台整地机和58.6万台播种机全部投入春耕生产,“歇人不歇机”,日最高播种量超过1300万亩。充分发挥800个水稻智能化催芽车间和82万栋标准化育秧大棚作用,就连往年直播的玉米也被请进了育苗大棚,抢回积温200℃~300℃。据黑龙江省农委调度,全省大田播种于5月25日全部结束,各种农作物都种在了丰产期,实现了“起车晚”但结束期不晚的目标。

  东北四省抗春涝保春播攻坚战结束不到两个月,“南旱北涝”再次威胁着秋粮生产安全,而病虫害和早霜对丰收的不利影响同样不容小觑。对此,党中央和国务院给予高度关注。7月,中央财政专项安排10亿元支持东北和南方水稻产区综合施肥促早熟;8月1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由中央财政再安排5亿元资金,支持开展病虫防控和受灾区改种补种;8月20日,国务院召开视频会议,要求抓紧受灾农作物的抢种、补种和改种,力夺秋粮丰收,促进农民增收。

  农业部门更加注重科技减灾。从4月初开展东北抗春涝保春播、西北西南抗旱促春管保春播和长江中下游水稻集中育秧促增产等春耕生产三大“攻坚战”开始,各级农业部门坚持“防在灾害之前,救在第一时间,抗在关键时点”,组织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查灾情、查苗情、查病虫情,根据不同作物生长发育进程、不同受灾程度,制定科技抗灾技术方案。

  应对“南旱北涝”和早霜威胁,在旱涝严重的地区,以浇水排涝为重点,抗御高温干旱和洪涝灾害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黑龙江北部和内蒙古东部生育期推迟的地区,南方因旱栽插偏晚的双季晚稻及黄淮海夏玉米产区,以促早熟为重点加快生育进程,确保安全成熟。

  对东北秋粮后期产量形成来说,威胁最大的是早霜冻。内蒙古阿荣旗农技站试验发现喷施叶面肥促早熟效果很好,能使作物生育期提前3~4天。今年,阿荣旗7月份就采购了磷酸二氢钾,并统一租用飞机对1000亩以上的地块进行喷施,每亩补贴作业费3元。“一把手”旗长亲自抓,农业干部包乡镇,全旗320万亩秋粮都“吃”上了叶面肥,生育进程明显加快,为抢回积温、避开早霜赢得了主动。

  应对秋粮病虫害偏重发生风险,农业部在实行重大病虫防控“一周两报”制度、组织百名植保专家开展巡回指导服务、强化秋粮作物重大病虫防控督导检查的同时,突出重点,分区推进,科学防控,在华北以粘虫和稻瘟病防控为重点,在西北以防控马铃薯晚疫病为重点,在南方以防控水稻“两迁”害虫为重点打响了病虫害防控三大攻坚战,有效遏制了病虫害的暴发流行。

  洪涝病虫多发频发,粮食生产为何能再夺丰收?

  ――健全科学防灾减灾机制,落实关键技术到户到田

  随着气候变化和耕作制度演变,近年来,气象灾害和病虫灾害呈现多发、频发、重发态势。在此背景下,灾情不仅考验着农业生产的应急能力,而且是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一种全方位检验。

  “我国粮食主产区位于东亚季风气候带,显著特征是气候变率高,不稳定性强,粮食生产经常面临干旱、洪涝等灾害,立足科技抗灾夺丰收已成为粮食生产发展的常态。”梅旭荣说,农业部门与气象、水利等部门建立了紧密的信息共享机制,初步建立了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评估服务系统,把握了农业防灾抗灾的主动权。

  “南旱北涝”面前,近年来持续推进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大显身手。河南省浚县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今年玉米在抽穗授粉期间连续23天气温超过35℃,在灌浆期又遭遇严重干旱,但12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玉米平均亩产仍然达到了768.8公斤,比去年增产100公斤左右。“我们这里的玉米是越旱越增产。”浚县农业局总农艺师董文全解释说,“干旱天气光照充分,有利于光合作用,只要能浇上水,就能变害为利。”截至目前,浚县通过整合土地整理等项目资金,已建设高标准粮田50万亩,全县近一半粮田“旱能浇、涝能排”。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粮食 玉米 水稻 干旱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