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外资进入主要农业产业现状
1.大豆加工及食用油领域
大豆领域开放于入世前的1996年。当时中国大豆出口量占世界80%,而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及豆油进口国。国内现有的90家大型大豆加工企业中,64家具有外资背景。控制世界80%大豆资源的四大跨国粮商ADM、邦吉、嘉吉、路易·达孚已经掌控我国大豆85%的加工能力,中国食用油三大品牌中金龙鱼100%外资,鲁花49%外资。跨国粮商深入种植、贸易、流通各个领域,扩张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国内大豆产业被外资控制。
2.粮食流通加工领域
目前,外资粮商对我国小麦、大米市场渗透完全覆盖原粮收购、仓储加工和销售终端,且进展迅速。近年来,各地粮食企业改制力度加大,一些地方粮管所面临生存压力。拥有雄厚资金实力的国际粮商选择一些粮食主产区的粮管所,采取租赁、控股甚至购买等方式,利用原有的“国字号”粮食收储网络,大量收购小麦、玉米等粮源,进而建立各种加工厂,巩固粮食收储网络,加强对粮源的控制。在国内主要产粮区不断复制这种模式的同时,在国内企业已经进驻的地方,国际粮商开设面粉加工企业,利用掌握的优质粮源以及低价策略挤压国内企业生存空间。有的跨国粮商还与当地农户签订水稻种植合同,尝试订单农业,直接将势力范围渗透到种植领域。与此同时,嘉吉等巨头已在粮食产业链上的重要环节化肥市场开始布局。除了种植领域外,嘉吉在华的链条基本搭建完成。
业内人士认为,由国际粮商控制的包括粮源、仓储、运输、加工、销售等环节的供应链,正在不断完善,其对我国小麦生产和加工领域的控制权和定价权的影响正在凸显。然而,除了大豆领域的情况比较明显,在其他领域,这些进入中国市场多年的外资粮商,到底蕴藏了多大实力,究竟在中国粮食市场渗透到什么程度,由于他们布局低调,目前还无法用具体数据说明。外资企业进入粮食购销领域后,有可能使政府部门不能及时掌握粮食库存和销售状况,难以作出正确决策。业内人士称,粮食生产对外依赖度还不高,跨国公司想用低价粮冲击生产的可能性不大。但如果掌握了加工流通,就掌握了粮食制成品定价权,这会影响我国的市场调控。目前跨国公司掌控中国粮食加工流通意图已经显露,他们不仅有强大的资金优势,而且通过食用油已经建立起营销网络,并创建了一系列品牌。他们与中国粮食加工企业竞争,会有很强的杀伤力。如不采取措施,几年后局面可能将无法控制。
3.棉花流通及加工领域
中国进口棉市场被国际大棉商控制。目前,路易·达孚贸易有限责任公司、威尔兄弟棉花公司、伊卡姆贸易(上海)有限公司和达利文、保罗莱因哈特、奥兰、嘉吉等国际大棉商一起,控制了大部分中国进口棉市场。
跨国巨头大举进入棉花收购领域。鉴于大量进口棉花集中涌入我国,造成国内棉价波动频繁,堵塞近亿农民增收渠道,国家近年来实行了“滑准税”政策,稳定了国内棉价,进口棉花数量也大大减少。跨国企业开始调整策略,逐步介入中国棉花收购领域。目前,路易·达孚等几家大型外资棉商取得了在中国参与棉花收购、经营业务的许可证。在国内棉企普遍为销路发愁的情形下,路易·达孚等跨国企业却大量收购国产棉花,并在期货市场获得丰厚收益。有关专家说,我国棉花期货价格现在已基本取决于纺织品出口的形势和这些跨国巨头在国内市场的“操作”。而当前在国内棉花期货市场翻云覆雨的路易·达孚,正是几年前中国大豆产业“悲剧”的制造者之一。
眼下很难判断这些跨国企业是否已对我国棉花产业形成了足够威胁。有专家指出,如果国内棉花市场的散乱局面无法得到有效治理,外资棉商击溃中国棉企、垄断国内市场将可能不是危言耸听。
4.养猪业
在我国居民肉类食品消费结构中,猪肉占整个肉类消费的一半以上,市场潜力巨大。正是基于对长期发展看好和养殖业规模化经营趋势的判断,外资企业纷纷进入养猪业。
2008年美国高盛斥资近3亿美元在湖南、福建全资收购了10余家专业养猪场;随后,德意志银行注资6000万美元获取上海宏博集团公司养殖场30%股份。美国艾格菲国际集团通过在福建、广西、海南和江西收购养猪场,从“预混料生产商”成功转型为“预混料商+生猪生产供应商”。美资企业深南控股集团在山东投资养猪项目,并独资建设100万头规模的养猪场,包括生猪养殖场、种猪繁育场和饲料加工厂等子项目。截至2008年,外资投资生猪养殖和加工企业共142家,主要集中在福建、江西、广西、湖南和江苏等养猪重要省份,占养殖企业总数的62%以上。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3-11-15/61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