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是联合国确定的“世界粮食日”。眼下正值秋收大忙季节,记者日前在一些粮食主产省份了解到,东北西部、华北、西北等传统旱区的秋粮长势好于上年,加上今年病虫害整体偏轻,处处都是丰收景象。
尽管今年发生了南旱北涝的严重灾害,但总体看灾害是局部的。今年全国夏粮产量增产39亿斤,早稻又增产15.7亿斤,如果秋粮再获丰收,全年粮食就实现了历史性的“十连丰”。
秋天的丰收硕果更体现在人们为粮食持续稳产所打下的坚实基础上。不久前,超级杂交稻“Y两优900”在湖南隆回县的实验田创下了百亩片亩产988.1公斤的高产新纪录,这是1996年我国启动“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以来的一个最新成就。
几乎与此同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在新疆的高产玉米研究也取得了好成绩――示范田亩产达到1511.74公斤,再次刷新了全国玉米高产纪录,实现了单季亩产吨半粮的突破。
粮食生产好事连连,供应形势仍然不容乐观。由于需求增长更为强劲,国内农产品供求由“总量平衡、丰年有余”向“总体基本平衡、结构性紧缺”转变,粮食产品进口增势明显。从2009年起,我国谷物总体转为净进口,到2012年净进口则增至1248万吨。
为什么我们粮食实现了“九连增”,而玉米、大豆等粮食进口还增加?主要原因就是消费持续、刚性增长。城镇化率的快速提高,则对粮食供应提出新的挑战。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日前在一次会议上说,一个城里人消费的农业资源,比一个农村人要多得多。城市化率高了,农产品需求总量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加了。特别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以后,食用油、肉蛋奶消费大幅增长,直接导致玉米等饲料用粮的需求大幅增长,带动了大豆的大量进口。
据预测,到2030年我国粮食需求将近6亿吨,粮食总产还需在目前基础上增加20%。目前我国小麦和稻谷的自给水平较高,但优质小麦和粳稻的需求十分旺盛,未来仍会进口一部分小麦和稻谷;而饲料粮需求的旺盛增长使得未来玉米进口仍会增加。大豆进口也将持续。
近年来多轮国际粮价上涨的结果表明,粮食出口国一旦国内供应趋紧,势必限制出口,粮食不可能成为真正自由贸易的商品。韩长赋对此表示,中国有13亿人,饭要天天吃,庄稼要年年种,粮食安全要长期保。
“如果我国长期从国际市场大量采购粮食,就可能导致国际粮食市场价格大幅上涨。所以我们只能适当进口,不能依赖进口,要始终坚持立足国内实现基本自给的方针,尤其是主粮一定要保持基本自给。”
另一方面,资源环境对农业发展的约束持续加剧。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水缺的国家,人均一亩三分地,人均耕地、淡水分别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和25%,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推进,我们每年还要减少耕地600多万亩,农业用水紧缺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今后的粮食基础如何夯实?首先要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努力提高耕地质量。
与此同时,不断强化粮食生产的相关政策,这是保护和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关键。重点是增加农业补贴,提高收购价格,使务农种粮有效益、不吃亏、得实惠。
此外,大力发展现代种业、推进农业机械化、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以及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流转、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都是近年来探索出来的行之有效的好经验,也是今后发展现代农业的方向。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3-10-18/61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