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基层干部不,甚至一些更高层的地方政府官员及国家有关部委,最近表达了重启退耕还林的迫切心情。
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的一个偏远山城、革命老区凤山县的一幢高楼顶上,竖起了这样一块标语牌:“换届不换核桃产业,变人不变发展目标”。
凤山县副县长张武贵对记者说,核桃树是石漠化治理的“生态树”、农民增收的“摇钱树”。
目前,凤山县核桃种植面积有10万亩,其中依托退耕还林工程种植的核桃面积就有8.56万亩。
“我们计划到‘十二五’末期,全县再种植核桃树40万亩。”张武贵说,眼下他最希望的就是国家能重启退耕还林工程,让更多的核桃种植户享受到相应的补助政策。
和张武贵有着同样想法的基层干部不在少数,甚至一些更高层的地方政府官员及国家有关部委,最近也表达了重启退耕还林的迫切心情。
世界最大生态建设工程
退耕还林工程始于1999年,是迄今为止我国政策性最强、投资量最大、涉及面最广、群众参与程度最高的一项生态建设工程,也是最大的强农惠农项目,仅中央投入的工程资金就超过4300多亿元,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生态建设工程。
10月下旬到11月初,记者跟随国家林业局调研组赴吉林、辽宁、云南、广西四省区,行程1万余公里,深入最偏远的山区实地了解退耕还林和农民生计改善情况。
在吉林省通化县二密镇干沟村,村民孙秀娟告诉本报记者,2003年,她家响应国家退耕还林的号召,将22亩玉米地转为林地,剩下28亩良田种植蔬菜、大豆等作物。
“退耕还林前,40多亩地全部种玉米,全家人累死累活,一年的收入才3万多元。”孙秀娟说。如今,孙秀娟的丈夫在外务工一年收入4万多元,孙秀娟做理发生意一年有1.6万~1.7万元,加上农业收入,全家一年收入超过5万元。这还不算国家每年退耕还林直补156元/亩(共3432元)和未来几年的林木收入。
通化县河鲜村2003年退耕还林333亩,退了耕的农民大批外出打工。据通化县副县长管健介绍,河鲜村几十个朝鲜族村民利用语言优势到韩国务工,如金永镇、朴成林等人年务工收入在12万元以上。朴勇勋三兄弟到苏州开饭店,年收入在30万~40万元。
“我们退耕还林营造的全部为乔木生态林,将来林木效益巨大。”通化县林业局局长刘春葆说,预计到林木主伐期可产生经济效益14.36亿元。
站在辽宁省阜蒙县巴扎兰生态工程区的山顶,一眼望去,无数个山头、沟坡形成了环形梯田状的人工地貌。这里是被列为辽宁省重点工程的“阜新市200万亩经济林建设工程”。
辽宁省退耕还林工程中心主任王忠彬告诉本报记者,经济林的壮大拉长了林业产业的链条,如今,阜新全市已培育林产品加工企业378家,林业收入已占到全市农民收入的26%,有100多万农民从事林地经济开发,2011年实现林产业产值52亿元。
在云南省新平县,66岁的退耕农民胡云祥告诉本报记者,退耕还林前就开始承包集体山地,种植玉米,每亩收入只有200多元。退耕还林后改种了板栗,今年收入有12万元,每年退耕还林的补助也能拿到3万多元。
“板栗15年盛果期之后,每年的收入可以达到25万元。”胡云祥对记者说,“我准备5年后,花七八十万元盖一幢房子。”
11月2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凤山县中亭乡柏林村陇碰屯,听说记者来访,一位村民背着一袋核桃请记者们吃。“以前吃一个核桃可不容易了,要走几十里山路到县城去买。”66岁村民骆尚珠说,退耕还林后,他家种了20.4亩核桃,核桃树下种玉米、红薯、芋头,再将这些作为饲料,养了8头猪,一年的收入有3万多元。
“现在是‘五个核桃二两酒’、‘一口饭两口肉’,日子好过多了,可以说是‘小富’了。”骆尚珠高兴地说。据了解,2011年陇碰屯全屯核桃挂果面积220亩,收核桃干果4.8吨,户均收入4871元。
“退耕还林是迄今为止我国最大的惠农项目。”国家林业局退耕办调研员李?对本报记者说。统计数字显示,截至2011年底,全国退耕农户户均累计得到7000多元的补助。尤其是西部地区、高寒地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退耕还林补助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地农民的贫困问题,生活普遍得到改善。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2-11-09/58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