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从城市规模效应看坚持"市管县"的必要性


  其实这种发展观点应该慎重推行。它的缺陷在于化解了城市规模效应,延缓了城市化进程。

  1、乡镇企业发展的误区

  许多人认为,农民增收的途径之一就是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尤其是乡镇企业,并把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当作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许多人以沿海地带乡镇发展的成功经验为证。但在实践中,中、西部地区的乡镇企业,主要存在三个问题:

  (1)从地域位置差异来看。沿海与内地在乡镇企业发展上的差异,关键在于其地理位置的差异。

  包括珠江三角洲等沿海一带的许多镇,它们的经济非常发达,许多超过内地的地级市经济规模,这主要得益于其优越的地域位置,能够吸引较多的资金和技术。由于城市经济非常发达,过于集中,企业向乡镇发展是城市经济的自然扩散,因此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是符合当地实际的,也是符合经济规律的。但在实践中,许多地方把这些区域性特点的个性,误把它们定为了全国的共性。中、西部在没有地域优势的条件下,要使每个乡镇都达到经济繁荣是不可能的。近年来,内地一些以农业为主的乡镇,企业的成功率并不高。当前乡村债务普遍债务较大,其成因有许多,但相当一部分是上级要求大力发展乡镇经济而欠下的债务。

  (2)乡镇企业布局的问题。建国初期,从国防的角度,大量的工厂建在偏僻的中西部山区,使企业分得太散,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也不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而目前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的地域分布,也存在过于分散的问题。

  近年来,各乡镇都下大力气招商引资,有一些也较为成功。我在某县看到,许多乡镇推平了地招商办工厂,乡镇企业分得很散。从短期来看,这些企业目前对单个乡镇的经济来讲影响很大,甚至一些乡镇依靠个别特色产业,经济搞得很红火。从长期来看,大量乡镇企业背离较大的地级城市、县级城市,而孤立分散于农村之中。这些乡镇企业结构单调,其产业并不足以支撑形成一个小型城市。分散的乡镇企业形成临时性就业,一旦效益降低,当地农民则马上又没有就业渠道,不利于把农民长期工人化,只是让部分农民短期兼业化,进而影响市民化进程。中、西部省份大搞乡镇企业,在当时好像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从整体上讲是延缓了我国城市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国家发展的成本。

  如果把这些企业全部集中在某一地,则有其互补性,产生规模效应。农民工一旦失业,马上可以在其他行业中找到新的就业机会,由临时就业转变较稳定地提供就业,为农民市民化提供条件。

  (3)从行政管理资源分配来看。任何管理讲究专业化管理,这样有利于提高管理的绩效水平。在城市,由于不存在农业管理,因此在发展二、三产业时,可以集中管理资源进行管理。乡镇机构的综合行政能力却最弱,而他们的工作要求却最全面,乡镇则既要管农业,又要发展二、三产业,结果把行政资源分散,既无精力抓农业,乡镇企业也难以抓好,管理非常混乱。如山西的小煤矿基本上都是乡镇企业,虽然发展了经济,但污染和矿难不易根治;乡镇企业经常形成一些经济纠纷,形成群体事件。许多乡、村两级只管提高经济效益,而置法律与道德于不顾。

  2、乡镇规模的分散效应

  (1)从城市规模来看。当前没有正确区分城镇化与城市化的区别,有一种提法是加快我国城镇化水平。这种提法是不妥当的。

  城镇化,意味着农民市民化有两种途径:一是在县级以上的城市里市民化;二是在小乡镇一级市民化。提高城镇化水平的提法,使人们误解为这两种途径具有同样的效果。农民在众多小城镇市民化后,基本上又分散于农村,造成城建投资分散,实际上削弱了城市化的规模效应。各小城镇盲目地不断扩大自身规模,却又没有发展为中小城市的实力,但使许多城镇居民切身利益与小城镇的联系越来越大,为撤乡并镇带来巨大阻力,严重影响县级以上城市的城市化速度。

  以岳阳市的平江县为例,全县面积为4125平方公里,2008年,总人口约为104.29万,建制镇有15个,小集镇41个,市级以上重点镇5个(南江、伍市、长寿、汉昌、安定),长寿、伍市镇为省级重点镇,汉昌镇是全国小城镇建设重点镇。全县城镇建成区总面积32平方公里,城镇人口31.6万,城市化水平33.8%。县城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0.2平方公里,新城区开发面积3平方公里,县城人口12.4万人。当前存在的困难有:第三产业在县城经济结构中所占地比重不足;带动性强的产业、项目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不多。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农民增收 环境恶化 载体 下大力气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