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从城市规模效应看坚持"市管县"的必要性


  从世界历史发展来看,一个国家要迅速进入现代化,城市化必须速度加快。我国的城市化,就其规模来说在人类历史上是空前的,也可能是绝后的。其艰巨性和复杂性,是任何一个发达国家都不能相提并论的。我们应当最大限度发挥城市化的利好,尽量避免或减少因为不慎和盲目可能带来的弊端。但我国的城市化还是通过很强的计划经济模式、很强的行政手段来推进的,导致城市化过程中经常出现相互冲突的做法。

  一方面,人们普遍认识到城市规模集中效应对促进经济发展有巨大作用,应该通过集中作用,促进中西部城市化的发展。但另一方面,根据东部沿海地区“城市病”得出的分散措施,如“小城镇建设”和“省直管县”等分散措施却很好地应用到了缺乏集中效应的中西部地区。应用区域的错位,导致东部沿海地区过于集中的城市病没有得到分散缓解,而中西部难以形成较多的“极”,无法有效地与东部沿海地区相竞争,极大地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剧了我国地区经济的不均衡。

  一、大都市群的集中效应优势

  提出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战略目标的城市大多为沿海、沿江、沿边开放城市、内陆省会开放城市和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城市,而且绝大多数是人口100万人以上的综合实力强的特大城市。

  1、大都市群的经济集中优势

  中国的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经济活动和生产要素向沿海大都市群和都市带集中。如国际资本向中国沿海地区进行了高度集聚,而在西部很有限。例2003年吸引外资是530亿美元,88%-90%都集中在沿海地区,主要在三带都市经济群,西部只有在3%-5%。

  都市区及其连绵带是国家主要的经济载体,也是国家竞争力的代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三大都市圈,占中国经济很大的份额。人口占12%,GDP占40%,也就是说很小的范围集聚了经济活动和经济要素,经济在空间上出现了集中化的过程。

  高密度的城市空间,是生产和服务的集聚地,大运量的高速通道缩短了城市之间的空间距离和经济距离,城市建的交易成本、运营成本和管理成本大大降低,是大都市带集聚发展的内在动力。都市区的具有如下特点:

  (1)跨国投资和产业转移的主要的集聚地,都市区正在向世界级的制造基地在发展。

  (2)它也是流动人口最大的吸纳地,人口规模在继续的增长。

  (3)由于产业集聚可以分摊技术创新成本,也是我们国家科技创新的一个主要的技术孵化和创新的基地。

  (4)由于经济总规模的扩大和物流总量的迅速膨胀,正在成为具有全球意义的物流中心。

  (5)工业化阶段转型以后,产业发展本身要求在空间上集聚。高技术产业要求近距离配套,要有创新的环境,需要集聚,需要高度的服务业来支撑它。重化工需要集聚,这就决定了都市区的发展,今后还是不可回避的现象。

  (6)全球化背景下,都市区更加具有竞争化,在全球化更加具有地区经济的发展。

  2、都市区的集中负面效应

  从世界范围内看,在经济规律的作用下,全国人口将集中于经济发达地区,主要表现为:一是形成一些特大城市和都市群。如日本东京、韩国首尔、我国北京、上海都是上千万人口的特大城市。二是形成人口密集带。如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中西部许多人都流向东部地区打工、定居,这使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进一步扩大。

  但日本、韩国等国与我国相比,其总人口远远少于我国,且全国整体经济都得到了较为均衡的发展,因此人口向东京、首尔集中的速度大大减缓,因此城市规模不会再以较快速度扩大了。而我国中西部经济水平与东部沿海地区差距很大,中西部地区发展还需要几十年时间。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全国人口还会继续明显地向东部沿海地区集中、向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集中。如此下去,将会使都市区如环境恶化、交通拥挤、生活成本过高等缺陷的负面效应达到危机的程度,极有可能形成重大的社会问题。

  二、小城镇建设对城市化的分散效应

  针对特大城市存在的负面效应,许多人提出加快农村向小城镇发展、小城镇向中小城市发展的步伐,加快农村工业化、乡村城镇化步伐。认为它一方面可加快我国城镇化水平,同时又避免大中城市资源需求过分集中,符合生态观念。在这些观点指导下,全国各个乡、镇雄心勃勃,大都制定有五年、十年城镇化长期发展规划,力图人丁兴旺,经济发达。这几年很多省份都在撤乡改镇。2004年7月8日新华社报道,据建设部提供的最新数字,截至2003年底,全国共有建制镇和集镇42000多个,其中建制镇2万多个,集镇22000多个。县城以外的小城镇镇区的总人口约1.91亿。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农民增收 环境恶化 载体 下大力气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