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市位于河北省南端、西依太行山脉东麓,东处华北平原腹地,是一个以生产粮棉油菜为主的传统农业大市,素有“河北粮仓、冀南棉海、北方菜园”的美誉。近年来,邯郸市结合本市实际,大力加强现代农业建设,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大市向现代农业强市的成功转型,粮棉油菜等各项农业指标有了本质上的提升。其中,粮食生产在2011年实现了历史性的“八连增”,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应有贡献。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174万亩,平均单产预计达到462公斤,比上年增长12.7%,总产实现542.4万吨,比上年增长13.9%。邯郸农业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发展转型和嬗变,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由粗放农业向精设农业转变
作为传统农业地区,要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可谓任务重、希望大,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搏击中,邯郸农业找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抓手和平台,即由粗放管理向精心设计的转变。一是突出效益产值提高,规划设计“4123”工程。从2009年开始,在全市组织实施四个“百万工程”(百万亩粮田增产工程、百万亩谷子提质增效工程、百万亩杂交棉间作套种工程、百万亩蔬菜增千元工程),总增产粮食10万吨以上,带动全市种植业效益年增加20亿元以上,农民人均增收300元以上,实现全市农业发展的新突破。截至2011年,全市百万亩核心粮田主攻吨半粮田,平均亩增产80公斤以上。谷子产业实现了恢复性发展,推广面积100万亩,亩产增加100多公斤。推广“棉麦连作”面积100万亩,平均亩产籽棉仍能达到200公斤以上,小麦达到450公斤,实现了“冬播小麦夏播棉,又有粮食又有钱”。百万亩蔬菜产值增收12亿元,超额完成增收10亿元。二是突出种植模式改革,规划设计间作套种。在成功推行小麦―棉花连作模式以外,推广棉花-圆葱,粮食-蔬菜、棉花-西瓜、棉花-土豆、棉花-绿豆等种植新模式,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且每年以25%的增幅扩大规模,力争到2015年达到200万亩,实现亩增效益1000元,实现效益20亿元。三是突出经济作物发展,规划设计高效农业。针对我市不同地区的地理特点,规划发展中药材、花卉、食用菌、莲藕、芦笋、草莓等多种高效经济作物,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到2015年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亩效益达到2500元,总效益实现7.5亿元;花卉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实现总效益2.5亿元;食用菌总产量实现50万吨,总效益达到10亿元;莲藕、芦笋、草莓等特色产业种植面积力争达到20万亩,总效益实现6亿元。四是突出精品蔬菜建设,规划设施蔬菜生产。全市建成北部、东部、南部三大设施蔬菜集中产区,是华北南部最大的早春设施蔬菜基地和冬季温室果菜基地。全市设施蔬菜面积达到128万亩,产量达520万吨,实现产值59.4亿元,促进了农民增收渠道的多元化和农业结构的优化。
由高耗农业向低碳农业转变
低碳农业是一种现代农业发展模式,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利用等多种手段,减少碳排放,实现农业生产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良好局面。我市在发展低碳农业上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推广节水农业。采用节水灌溉新技术,改大水漫灌为地下防渗管道灌溉,示范推广微灌、滴灌技术。仅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技术一项,就可减少春季浇水次数1~2次,每亩节水45方,节水面积达500余万亩。二是倡导绿色理念。改变以前农药普及、滥用的错误做法,倡导科学合理使用农药的绿色理念。全市共完成专业化统防统治375万亩次,其中杂草秋治235万亩,小麦吸浆虫防治30万亩,小麦“一喷三防”570万亩,防治效果提高9~21%,每亩降低成本30~40元,每亩增产6~10%,低毒绿色农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走出了一条健康、环保、低碳的农业发展新路子。同时,大力扶持发展绿色、有机产品,拓展产业链条,适应市场需求。全市现有绿色食品企业27个,拥有标志使用权的产品118个,认证面积12.58万亩,认证产量10.52万吨。有机食品企业10个,认证产品48个,认证面积2.3万亩,认证产量6056吨。三是重视秸秆综合利用。全市各级农业农机部门,积极探索并推广多种秸秆综合利用新技术和新模式,以机械化秸秆还田为主渠道,全市小麦、玉米秸秆还田共760余万亩,同时搞好秸秆堆沤、秸秆压块、秸秆青贮、秸秆气化和发展食用菌等综合开发利用,年消化秸秆110余万吨,建设16处秸秆气化站,推广利用秸秆生物质采暖模式3000余户,利用秸秆栽培食用菌3万余亩,栽培品种8个,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2-06-06/57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