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市位于河北省南端、西依太行山脉东麓,东处华北平原腹地,是一个以生产粮棉油菜为主的传统农业大市,素有“河北粮仓、冀南棉海、北方菜园”的美誉。近年来,邯郸市结合本市实际,大力加强现代农业建设,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大市向现代农业强市的成功转型,粮棉油菜等各项农业指标有了本质上的提升。其中,粮食生产在2011年实现了历史性的“八连增”,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应有贡献。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174万亩,平均单产预计达到462公斤,比上年增长12.7%,总产实现542.4万吨,比上年增长13.9%。邯郸农业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发展转型和嬗变,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由粗放农业向精设农业转变
作为传统农业地区,要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可谓任务重、希望大,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搏击中,邯郸农业找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抓手和平台,即由粗放管理向精心设计的转变。一是突出效益产值提高,规划设计“4123”工程。从2009年开始,在全市组织实施四个“百万工程”(百万亩粮田增产工程、百万亩谷子提质增效工程、百万亩杂交棉间作套种工程、百万亩蔬菜增千元工程),总增产粮食10万吨以上,带动全市种植业效益年增加20亿元以上,农民人均增收300元以上,实现全市农业发展的新突破。截至2011年,全市百万亩核心粮田主攻吨半粮田,平均亩增产80公斤以上。谷子产业实现了恢复性发展,推广面积100万亩,亩产增加100多公斤。推广“棉麦连作”面积100万亩,平均亩产籽棉仍能达到200公斤以上,小麦达到450公斤,实现了“冬播小麦夏播棉,又有粮食又有钱”。百万亩蔬菜产值增收12亿元,超额完成增收10亿元。二是突出种植模式改革,规划设计间作套种。在成功推行小麦―棉花连作模式以外,推广棉花-圆葱,粮食-蔬菜、棉花-西瓜、棉花-土豆、棉花-绿豆等种植新模式,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且每年以25%的增幅扩大规模,力争到2015年达到200万亩,实现亩增效益1000元,实现效益20亿元。三是突出经济作物发展,规划设计高效农业。针对我市不同地区的地理特点,规划发展中药材、花卉、食用菌、莲藕、芦笋、草莓等多种高效经济作物,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到2015年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亩效益达到2500元,总效益实现7.5亿元;花卉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实现总效益2.5亿元;食用菌总产量实现50万吨,总效益达到10亿元;莲藕、芦笋、草莓等特色产业种植面积力争达到20万亩,总效益实现6亿元。四是突出精品蔬菜建设,规划设施蔬菜生产。全市建成北部、东部、南部三大设施蔬菜集中产区,是华北南部最大的早春设施蔬菜基地和冬季温室果菜基地。全市设施蔬菜面积达到128万亩,产量达520万吨,实现产值59.4亿元,促进了农民增收渠道的多元化和农业结构的优化。
由高耗农业向低碳农业转变
低碳农业是一种现代农业发展模式,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利用等多种手段,减少碳排放,实现农业生产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良好局面。我市在发展低碳农业上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推广节水农业。采用节水灌溉新技术,改大水漫灌为地下防渗管道灌溉,示范推广微灌、滴灌技术。仅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技术一项,就可减少春季浇水次数1~2次,每亩节水45方,节水面积达500余万亩。二是倡导绿色理念。改变以前农药普及、滥用的错误做法,倡导科学合理使用农药的绿色理念。全市共完成专业化统防统治375万亩次,其中杂草秋治235万亩,小麦吸浆虫防治30万亩,小麦“一喷三防”570万亩,防治效果提高9~21%,每亩降低成本30~40元,每亩增产6~10%,低毒绿色农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走出了一条健康、环保、低碳的农业发展新路子。同时,大力扶持发展绿色、有机产品,拓展产业链条,适应市场需求。全市现有绿色食品企业27个,拥有标志使用权的产品118个,认证面积12.58万亩,认证产量10.52万吨。有机食品企业10个,认证产品48个,认证面积2.3万亩,认证产量6056吨。三是重视秸秆综合利用。全市各级农业农机部门,积极探索并推广多种秸秆综合利用新技术和新模式,以机械化秸秆还田为主渠道,全市小麦、玉米秸秆还田共760余万亩,同时搞好秸秆堆沤、秸秆压块、秸秆青贮、秸秆气化和发展食用菌等综合开发利用,年消化秸秆110余万吨,建设16处秸秆气化站,推广利用秸秆生物质采暖模式3000余户,利用秸秆栽培食用菌3万余亩,栽培品种8个,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
由资源农业向资本农业转变
劳动力是生产力中最活跃和能动的要素。为此,邯郸突出抓好农民科技培训工作,提高人力资本质量。一是邀请国家级小麦、玉米专家来邯进行专题讲座,重点培训市、县两级技术骨干,提高我市农业系统广大技术人员的科技服务水平,市、县共培训师资及技术人员5000人次。二是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通过“阳光工程”、农村远程教育等途径,培养了一批批技术骨干和种田能手,发挥他们的辐射带动作用,每年共计培训20000人左右。三是在全市农业系统深入开展“百千万”(百名专家蹲村、千名技术人员包方、培训百万农民)活动,组织1500名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自带被褥、炊具和米面油,深入全市生产一线,对农民广泛开展全程技术跟踪的“零距离”服务,做到服务到田间、指导到农户、技术到地块,全面提高技术的普及率和到位率。全市技术人员每年共开展培训8000多场次,培训农民320多万人次,实现每户农民拥有一个技术明白人。
同时,切实加大农业财政投入,为农业生产提供坚实保障。2011年仅“吨粮市”建设项目,市、县就投入专项资金达到3亿元,主要用于种子、化肥、农药、农机具等农资的物化补贴和高产示范方建设等。一是小麦生产上,列支1800万元对全市近600万亩小麦进行技术物化补贴;列支500万元,对全市100万亩高产示范方小麦“一喷多防”进行物化补贴。二是玉米生产上,全市列支2400万元,采购近万吨尿素,对玉米中期追肥进行物化补贴;列支300万元,对4000台玉米自走式中耕追肥机械进行物化补贴。三是在秋季小麦播种上,全市共安排资金1.89亿元,包括6000万元的小麦良种物化补贴、6000万元的小麦配方肥物化补贴、1500万元的杂草秋治除草剂物化补贴、4800万元的农机购置和作业补贴和600万元的病虫草害统防统治作业补贴,使小麦播种实现了“四覆盖一提高”,即良种统供全覆盖、配方施肥全覆盖、等行距播种全覆盖、播后镇压全覆盖、深松耕率比上年大幅提高,占总播种面积的40%以上。
由感觉农业向理性农业转变
理性农业能构建良性循环的高产、高效、优质农业,是今后农业发展的方向。一是加大农业环境保护力度,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抓住我市作为全国10个循环农业示范市的良好机遇,实施一揽子工程,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由65.6%提高到了81.5%;全市户用沼气池保有量52万余个,大中型沼气工程1.8万立方米;以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为核心,在全市农村实施了田园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的“三洁”工程,2008~2011年,全市建设省部级乡村清洁工程示范村16个,总投资近620万元,全市乡村面貌有了明显改善。在农业环境保护方面,示范推广4种循环农业模式,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普及6类循环农业技术,推广节约型农业生产技术和资源高效利用生产技术;实施“三洁”工程,构建消耗低、排放低、环境好、效率高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二是实施配方施肥,大力推广缓释肥。邯郸市早在2005年就开始实施测土配方施肥,该技术已达到了全覆盖。全市累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4200万亩,其中施用配方肥面积1800万亩,采集土壤样品11.4万个,免费为农民化验土壤样品10.7万个,受益农户达到182万户。测土配方施肥田块比常规施肥一般亩增产7%,平均每亩减少不合理施肥4~5公斤(纯量),平均每亩节本增效50~60元,总增产节支近20亿元。目前,正在建立触摸屏式施肥信息服务系统,将覆盖全市每一块耕地,逐步实现统供统施。同时,大力推广缓施肥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小麦、玉米、棉花和蔬菜作物上,占种植面积的8%左右,平均肥料用量比常规施肥减少10~20%,肥料利用率却大幅度提高,减少了追肥用工,节约了肥料,保护了环境。三是化肥深施,提高化肥利用率。通过化肥深施,肥料利用率提高了2~3个百分点,减少了8~10%的肥料投入。目前,邯郸市化肥机械深施已达到60%以上,化肥机械深施技术在全省得到了推广。
由集市农业向超市农业转变
重视农产品的质量和销售,引导农业生产走向高端、高质、高效,实现农超顺利对接,扩大城市中、高端市场份额。近年来,全力推广粮、棉、油、菜标准化生产技术,提高产品质量,促进农业增效,达到“低质向高质转变、集市向超市转变”的目标。2011年,粮棉油菜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面积达到755万亩,其中,小麦、玉米、棉花、油料、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面积分别为340万亩、260万亩、100万亩、55万亩、190万亩。
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瞄准城市中高端市场,加强农超对接工作,制定了《邯郸市市场准入方案》,有2个县农产品检测设备已开始运行,9个县正在建设中。目前,蔬菜产业走出了一条产学研销相结合的新路。曲周县杏园村菜农在专家教授的帮助下建成31座有机蔬菜种植大棚,并注册了“阁润”有机蔬菜商标,所产彩椒、小番茄、西葫芦等有机蔬菜全部被北京天成海泰有限公司以高出市场同期50%的最低保护价收购,销往大型超市;永年南大堡村寅春蔬菜专业合作社,与邯郸美的产业园对接,年配送蔬菜2000余吨;永年县、魏县、成安县的7家蔬菜专业合作社被家乐福超市总部甄选,确定为蔬菜供应商,日供蔬菜达到40余吨;北京物美超市集团与永年县义保蔬菜专业合作社签订了长期蔬菜供货合同,等等,带有邯郸乡土气息和含有现代高科技含量的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已经走出传统、走进超市、走向高端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