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八连增”后粮食安全仍不能放松


 

  2011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八年增”,为管理通货膨胀预期、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运行及应对国际市场各种风险与挑战做出了重要贡献。但记者在两会上采访了解到,当前我国粮食安全的基础还不牢固,粮食供求仍偏紧,且存在一些不利因素,确保粮食安全的任务依然艰巨。

  我国粮食供求仍偏紧

  2011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1424亿斤,首次迈上11000亿斤台阶,同比增长4.5%,实现连续八年增产,为管理通胀预期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不过,全国政协委员、农业部发展计划司司长钱克明接受记者专访表示,我国粮食产量达到11424亿斤,不代表粮食的稳定产能达到这个水平,如果出现不利天气,产量可能又下来,现在我国粮食稳定产能只能说在10000亿斤以上。

  钱克明预计,2020年粮食需求总量将达到11450亿斤以上,满足2020年的粮食总需求,今后每年至少要增产粮食80亿斤,确保粮食安全的任务依然艰巨,紧平衡将是中长期我国粮食供求的常态。此外,我国食品消费结构也将发生很大变化,对油糖以及肉蛋奶菜果等的消费也将快速增加,对食品质量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除总量偏紧外,我国粮食供应的结构性矛盾也比较突出。稻米供求基本平衡,粳米供给长期偏紧;玉米供求格局已经从过去的宽松过渡到紧平衡。随着饲料工业和玉米深加工业的不断发展,供求缺口将逐步增大;小麦供求总体平衡,但加工专用品种短缺的格局短期内难以改变;大豆长期依赖进口态势难以逆转,随着食用油和饲料消费量进一步扩大,供给紧缺的趋势还将延续。粮食生产的区域性不平衡也在加剧。粮食主销区将增加,调出省将减少,主销区、产销平衡区产需缺口逐年扩大。西部部分地区生态环境较差、土地贫瘠,粮食生产水平较低,存在供需缺口。

  此外,全国政协委员、民盟陕西省主委张道宏表示,我国自加入WTO以来,与全球经济的联系进一步加深,与国际粮食市场的联系也日益紧密。目前跨国粮商对国内粮食产业链条渗入的步伐也在加快,国际市场粮食产量、价格变化对我国粮食市场将产生较大影响。

  关注粮食生产中的不利因素

  代表委员们表示,我国粮食连续8年增产,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但是粮食连年增产的背后,还有一些深层次问题没有完全解决,粮食增产缺乏后劲。

  一是小规模分散经营与发展现代农业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现代农业要求生产规模化与规范化,小规模分散经营却造成农业生产流程的不可控,致使农产品产量与质量不稳定。“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模式,大型农业机械很难作业,新技术推广困难,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粮食生产效率与品质的提升,进而影响了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发展。”全国人大代表、吉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岳德荣说。

  二是农民务农积极性不高,农业新技术推广应用困难。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黄鸿翔表示,由于外出务工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部分,留守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多为老弱妇孺,壮劳力不足使得诸如有机肥等许多农业生产技术难以采用,文化科技素质偏低影响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王道文表示,在分散经营模式下,由于利润不高,很多农民不愿意种地,也不愿意应用新技术。

  三是长期依靠加大投入的方式提高农业产量,使我国的资源与环境压力增大。黄鸿翔介绍,化肥与农药的大量施用是我国粮食增产的重要手段,我们以占世界8%的耕地施用了占世界30%以上的化肥,生产了占世界20%的粮食。化肥的过量施用已经造成土壤结构破坏与酸化,造成了越来越严重的面源污染。

  “化肥、农药等施用量过大,导致土壤有机质的不断流失,影响了粮食后续发展能力。”岳德荣说。

  四是政策激励作用弱化。近年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种粮成本加大。张道宏介绍,虽然国家财政连续多年给予农业生产补贴,但是难以抵消物价上涨带来的压力,政策对种粮农民的激励作用在逐年下降。

  继续强化政策科技支撑,夯实粮食安全的基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委员们建议,继续从政策、科技、投入、管理等各方面加大对粮食安全的支撑。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粮食 化肥 玉米 连续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