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我国北方粮区丰水兴利促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新华网郑州2月20日电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连日来,记者在河南、河北、黑龙江等地采访获悉,在“十二五”开局之年,我国北方粮食主产区以水利建设为重要“抓手”,在保障粮食稳产丰产的基础上,继续做足、做好“水”文章,以此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取得了明显成效。

  打牢“水”基础 保粮食稳产丰收

  “去年春季旱情严重,过年的时候,大伙还在地里忙着抗旱浇麦呢。但从后来的收获情况看,产量不错,没受啥大影响,要在过去,真是不敢想像。”河南省温县祥云镇留尚村村民范立军说。

  范立军告诉记者,2011年,从播种到收获,他家的小麦先后浇了五遍水,这在以前根本不可能,一是水利设施跟不上,地里可能无水可浇,二是会觉得不划算而选择放弃。

  “现在不一样了,第一,近几年政府投资新打了不少机井,灌溉条件明显改善;第二,国家对农业高度重视,不但发放种粮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连抗旱也给补贴,农民抗旱浇水有动力。”

  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发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河南省秋粮产量首次突破480亿斤,达到482.2亿斤,比上年增产12.9亿斤;加上夏粮,全年粮食总产量1108.5亿斤,比上年增产21.1亿斤,增幅为1.9%。由此,河南省粮食总产实现连续8年增产,连续6年超过1000亿斤。

  在河北和黑龙江两省,因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2011年粮食生产也都实现了丰收。其中,河北省粮食总产达634亿斤,实现了“八连增”;黑龙江省在2010年1002.6亿斤的基础上大幅增产,粮食总产达到1114.1亿斤,成为新的全国产粮“状元省”。

  河北省涿州市高官庄镇解家楼村村民陈士良说:“以前浇地要带着柴油机,拉着水带,既费劲又耗电。现在地里新打了10多眼机井,还配套了潜水泵,铺设了防渗管道。浇地只要扛把铁锹就行,比以前省事多了,花费也比以前节约了一大半。”

  相关数据显示,作为国内最大的商品粮基地,2011年黑龙江省新打抗旱水源井近2.9万眼、新建小型蓄水工程837个,水资源调控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做好“水”文章 促发展方式转变

  50岁的柳学友是河南省息县彭店乡农民,他的土地合作社连续多年承包上万亩土地,除了转包出去的外,目前自家耕种的仍然多达3000多亩。2011年,老柳种地收入100多万元,并被评为全国种粮大户,奖励东方红拖拉机一台。

  “种庄稼有句话,叫‘涝了剩一半,旱了不见面’。现在农田水利条件越来越好,没有这一点,我们这些种粮户不可能、也不敢放开手脚多种粮,种好粮。”柳学友说。

  据了解,随着农田水利建设的不断加强,我国北方粮区正积极探索引导农民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涌现出一批柳学友式的种粮大户,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农业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调查显示,当前我国1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约47.84万户,经营的耕地面积达到9744.08万亩。其中黑龙江省和黑龙江垦区的规模种粮户合计超过了30万户,内蒙古自治区和吉林省的种粮大户均超过5万户。

  部分水资源短缺的粮区,则努力围绕“节水”做文章,以此倒逼农业发展方式实现转变。

  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同区祝三乡平桥村农民郭景泉2011年种了60多亩玉米,其中43亩采用膜下滴灌技术。秋后算账,比传统方式种植的玉米亩增产800多斤。

  黑龙江省水利厅农村水利处处长林春和介绍,大庆市境内无天然水系,有“十年十春旱”之说,干旱缺水严重制约当地农业发展。

  “玉米膜下滴灌是集水利、农机、农艺、种子、化肥等多领域、综合性的配套技术,这一技术的实施,有力推进了农业水利化、机械化的发展,同时又带动和促进了农业规模经营、集约化生产。”林春和说。

  破解“水”瓶颈 拓持续发展空间

  河南省水利厅厅长王树山介绍,2011年,乘着中央“一号文件”的东风,河南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水利基建投资首次超过100亿元,达到102.9亿元。特别是因地制宜开展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使得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76,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粮食 农业发展 耕地面积 连续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