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强化政府主导作用
●加快构建社会融资有效渠道
●改革耗费式用水模式
●重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近年来,我国严重旱涝灾害频繁发生,对粮食安全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构成严峻挑战,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仍未得到根本性扭转,农田水利设施仍然薄弱,需给予高度关注和重视。
在调研中发现,我国农田水利建设面临四方面问题:一是水利建设投资使用效率不高。二是小微型水利设施管护严重不足。产权主体不明确使得管护责任难以落实。小微型水利设施管护中农民的主体作用缺位。三是农业用水使用过程中浪费严重。四是传统水利建设模式已不适应发展要求。小微型农田水利项目建设程序过于复杂。水利项目的建设质量得不到保障。项目招投标对本地农民具有一定排斥性。
水资源紧缺已成为常态,应对旱灾频发更成为我国水利工作的长期性战略任务,必须树立打持久战、打攻坚战的决心和准备,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合理强化政府在农田水利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一是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对水利发展的保障作用。建立健全财政投入的长效机制,加快落实“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政策要求,明确各级政府投入比例,建立跨区域统筹机制,中央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省市区的支持力度。二是合理调整财政资金对农田水利的投入结构。科学确定骨干水利工程与配套渠系设施投入比例,适当加强小微型水利设施的投入力度。从项目预算中提取一定比例资金设立水利工程管护基金。三是创新小微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方式。改变“民办公助”的毛细管道建设方式。
加快构建农田水利建设社会融资的有效渠道。一是打造农田水利建设的投融资平台。尝试搭建省级水利专项融资建设平台,通过财政担保、市场运作和公司管理,引导金融机构增加水利信贷投入,撬动社会资金进入水利项目建设。二是建设全国水利建设动态项目库,提升项目的时效性和科学性。三是以产权制度改革为基础探索农田水利设施综合利用方法。
改革传统农业生产中的耗费式用水模式。一是探索建立农水配额制度。配额内的基本用水采取财政补贴,超出配额部分采取累进水价,按照比例由用水龙头企业或农户支付。同时,结合农水配额制度对节约用水者给予奖励。二是大力推广节水农业技术。三是根据水资源和水环境容量调整农业生产布局,使种植品种适应当地水资源供给能力。另外,通过农业技术进步和产品结构优化,减少高耗水、低效益作物种植面积,对高耗水和高污染农业征税。
重视发挥农民在农田水利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一是确保农民全程参与小微型农田水利建设。建立“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项目形成及决策机制,让当地农民全程参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二是构建农民为主体的小微型农田水利设施管护机制。在坚持“民管、民办、民受益”的民主管理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农民用水协会的运行机制,通过政府授权,将水利设施的维护、管理、水费收缴和使用权下放给用水协会。三是改革招投标制度让农民在农田水利建设中受益。对于投资额度较小、专业技术水平要求较低的小微型农田水利项目,在招投标时可以考虑取消承包商资质限制,鼓励用水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村经济组织参与竞标。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2-02-21/56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