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农业科技,还要迈几道关?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表示,稳定投入与竞争性经费之间的比例为7∶3比较合适,要在科学布局的前提下,逐步实现对重点项目给予稳定的、能够自主安排的财政投入,不断提高其创新活力和研究工作的连续性。

  评价关――

  农业科技与产业发展,既要防止“两张皮”,又要长短结合

  “现在有不少科研成果,口口声声说填补了‘学术空白’,可产业里的空白却越来越多,农业科学家忙着写文章、出成果,却忘记了实用性和为产业服务。”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说。这位专家表示,当前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既有产学研脱节,也有成果泛化的原因。

  “现行的评价体系不科学,评职称主要看论文、著作的数量和水平,逼得专家埋头写论文。农业科学不和‘三农’结合、不和生产实际结合,活力从哪里来?”黑龙江农科院院长韩贵清说。

  科技与经济脱节、农业科技与产业发展“两张皮”是当前农业科技界的普遍现象。突出表现为农业科技成果总量多,转化应用少。“农业产业需要科技的支撑和引领,农业科技同样需要农业产业的推动和引导。”农业部科教司司长白金明表示。

  据了解,我国农业科研从立项、实施到评价都存在着与产业需求脱节的情况。科研立项多从科研人员的兴趣和偏好出发,而不是针对农业产业实际问题。评价一项科研成果是否“成功、重大”,主要标准是SCI的数量与影响因子、获奖等级,而不是对农业产业发展的贡献,“指挥棒”模糊了科研为产业服务的目标。

  黑龙江农科院近年来有28名专家破格晋升为研究员。有的专家,一年有半年的时间在基层蹲点,指导农民科学种植马铃薯,根本没时间写论文。但在他们的技术指导下,生产上去了、效益提升了。我们怎么评价他们?

  现行的评价机制还导致科研人员短期行为严重,难以取得突破性成果。“技术创新靠长期积累,不是靠一个课题组三五年就能解决的。”吉林省农科院玉米所研究员才卓说,“植物新品种培育需要10年,动物新品种培育需要20年以上,但现在科研项目的周期一般为5年,一个课题往往搞3年就交账了。”

  体制关――

  现有的多个国家级农业科技计划分属多个部门,这些计划之间缺乏长远规划与有效衔接

  近年来我国支撑现代农业的新成果仍然偏少。除了大宗粮棉油等主要农作物育种外,品种自主供给不足。大型机械装备依赖进口,70%以上的先进农产品加工成套设备依赖进口。此外,绿色农业投入品严重短缺,农业资源高效利用、防灾减灾、农产品加工增值等重点领域的技术成果明显不足。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进展缓慢,主要原因就在于科研力量分散,低水平重复建设,条块分割,难以形成合力。”吉林省农科院副院长董英山说。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所长杨福合也深有同感:“我国目前的科研项目和实验室分布在各个部门,像一个个‘信息孤岛’,重复研究多,联合攻关少,任何产业问题的解决需要全方位突破。”以育种为例,我国的种质资源研究远远落后于育种研究,遗传基础狭窄成为育种提高效率的瓶颈。“以前做育种,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资源不共享。玉米育种要取得突破性进展,不仅需要对每一份资源的性状进行深入分析,还需要育种、栽培、生理、生化等多种学科的交叉配合。”扬州农科院副所长周如美表示。

  “投资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不顺,决定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严重不足,推广能力更差。”朱信凯表示。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技管理分属不同层级、多个部门,农业科研、教学、推广自上而下各成体系,各自独立,相互割裂。政府部门之间、中央与地方农业科研机构之间,缺少合理分工和有效协作,农业科研低水平重复。据不完全统计,现有的20多个国家级的农业科技计划,分属多个部门,这些计划之间缺乏长远规划与有效衔接。

  “科技资源条块分割、重复分散,国家、省、市科研机构职责分工不明确,研发环节分割,创新难以联合,导致投入不能有效集成,研究合力难以形成,已严重制约农业科技整体效率和产业技术水平的全面提升。”中国工程院院士盖钧镒说。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根本依靠在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我国已进入了必须更加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新阶段,发展现代农业,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对农业科技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需求。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转化 重复 油菜 相结合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