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农业科技,还要迈几道关?


  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农业科研、教育、推广机构和队伍,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40%左右,科技进步贡献率只有52%,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

  拥有世界领先的水稻育种技术,但除了大宗粮棉油等主要农作物育种外,品种自主供给仍然不足,50%以上的生猪、蛋肉鸡、奶牛良种等依赖进口;

  ……

  新中国成立60多年,农业科技为成功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但与新时期农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承担的任务相比,农业科技整体水平和支撑能力仍然不强;与亿万农民迫切的科技需求相比,农业科技服务供给能力仍然不足。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现代农业,农业科技仍需闯关前行。

  转化关――

  产学研脱节,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畅,“最后一公里”仍待打通

  “最后一公里”,是粮食增产增收的瓶颈。据统计,目前我国每年登记的农业科技新成果达3000余项,但转化率仅为40%左右,真正形成规模的不到30%。而在基层推广队伍中,人员老化、技术弱化、工作行政化等问题突出,多数基层农技推广机构近10年没有进大学生,部分地区基层农技人员中专及以下学历超过40%。

  “我一年从事农技推广的时间只有不到10%,绝大多数时间都在做镇政府的事务性工作,基本工资有保证,但下乡的工作经费却没保障。”谈起自己热爱的农技推广工作,四川省简阳市东溪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袁勇颇为苦恼。

  即使全部精力都投在推广上,袁勇和同事仍然觉得力不从心。东溪镇农业服务中心有3个农技推广员,负责全镇3.3万亩耕地,平均每人负责1.1万亩。“农民都是一家一户的,加上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留在家里的都是老人和妇女,文化素质相对较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不强,推广难度比较大。”

  像东溪镇一样,全国仍有50%以上的农技推广机构由乡镇政府管理,农技人员在岗和从事推广工作的时间难以保证。大多数推广机构人均每年工作经费只有500―800元,工作条件简陋,日常开展试验示范、检验检测、技术培训的经费还没有落实。

  随着农村劳动力的持续大量转移,农村实用人才素质低、后备力量不足的问题愈加凸显,部分地区农业从业人员平均接近或超过50岁,“明天靠谁来种地”已成为绕不过去的重大问题。实用科技成果如何突破“最后一公里”,在农村落地生根?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转化仍是政府主导,市场化的农业科技成果交易体制不完善。本应作为转化主体的农业企业实力薄弱,大部分农业企业没有专门的研发机构,缺乏科技资源储备和集聚能力,关键技术设备主要靠引进。

  投入关――

  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需要稳定支持与适度竞争相结合

  投入不足问题依然困扰着科学家们。

  “我国农业科技投入的问题主要体现为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方式不合理。就拿油菜育种来说,国外一个小企业投在油菜育种上的科研经费一年就有2000多万,超过了我国油菜育种方面一年的经费总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傅廷栋说。

  据统计,2009年,我国农业科研投入占农业GDP的比例仅为0.6%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2%以上的比例。无论是从社会总投入、还是从公共财政投入看,我国农业研发投入水平也远低于全国科技的平均投入水平。尤其是那些农业生产资料、加工与机械、畜牧、水产等环节,长期投入不足。

  即使在科技投入增长较快的领域,也面临“有钱打仗,无钱带兵”的结构不合理难题,农业科研机构人员经费严重不足。“现在的科研单位,一方面可以说有钱,账上天天催着花钱花不掉,只能添置设备、耗材之类;一方面则缺少人员经费,大大影响了科研效率。”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说。

  根据农业部对农业科学院、水产科学院、热带农作物研究院的调查显示,2009年,这三所农业科研机构在职人员的人员经费财政拨款仅为经费实际支出的36%;公用经费的财政拨款仅为实际支出的14%。

  最让科研人员犯愁的是稳定支持不足。“我国农业科研经费多以竞争性投入为主,而且项目周期较短,导致不少业务骨干整体忙着跑项目。这几年情况有所好转,但竞争性投入的比重仍然偏大,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动自主性受到明显限制。”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朱信凯告诉记者,农业科研经费应建立起稳定支持和适度竞争相结合的投入机制,“特别要容许失败和较长时间出不了成果”。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转化 重复 油菜 相结合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