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异乡谋生的农资老板,不少人都面临人生地不熟的困境:语言不通、市场排外、产品不适等。但同时这一群体又有本地经营者缺少的优势:多在同乡的聚居地开店,有众多老乡帮衬生意,同时努力适应环境的过程令他们更为勤奋。
在广东各地农资市场上,都活跃着来自异乡的农资老板,他们已经成为了不可忽视与或缺的一股力量。
生意多靠老乡帮衬
在黄世暖的开店得失总结中,老乡是他的救命稻草:“如果没有他们的帮衬,我的店很难在众多店铺竞争中有立足之地。”
陈江南也把老乡的作用看得十分重要。他介绍,刚开店之时由于经验缺乏、语言不通、人脉稀缺,令他一时间资金周转颇为困难。但由于在做菜农的几年中,与聚居三水的湖南老乡打成一片,这时不少老乡都来捧场,并且直接付清现款,才让他走出困境,将店铺生意带旺,同时还带动了本地菜农前来购买。
刘良昌来自广西南宁,在博罗福田镇开了一家农资店。他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在福田镇种菜其实他比本地人更有优势,因为这里的农户基本上都是广西老乡。而且即便是来自阳春、茂名等省内其他地方的代耕农,也更乐意到他的店里购买农资产品。
“他们总认为本地人会欺负外乡人,而外乡人的店更为诚信。”刘良昌说,他从南宁来到福田经营农资已经十多年,生意一直不错。
陈江南还表示,外乡人开农资店的优势还体现在比本地人更勤奋。“农户一般需要贴心的农技服务,而外乡的农资商多能不辞劳苦,有求必应。”陈说,“相比之下,本地农资店老板有时叫不动,认为利润微薄便不愿给农户多帮忙。”
规模扩大存在困难
依靠老乡帮衬与勤劳经营,来自外乡农资老板会赢得一定的市场份额,但南方农村报记者观察了解,这一群体想进一步做强做大难度依然较大。
这一点刘良昌深有感触,他介绍,自己经营农资10多年,一直被当地的农资老板所联合排挤:“或通过垄断产品压低价格进行不良竞争,或通过恶意举报打压,总之不让你有继续做大的机会。”
陈江南也介绍,外地老板平时“拉关系”所花的成本,也要比本地农资商高得多。他介绍,本来打算在高要的农资店今年便挂牌开张,但新店的营业执照迟迟没有办下来,只好一拖再拖。他认为,如果是本地人早就可以办好了。
此外,外乡人来到广东做农资生意,语言沟通不畅也是个很大的问题。陈江南介绍,当初做菜农时,他根本感觉不到语言上沟通不畅的不便,因为听不懂可以不说,收菜的老板一般也会说普通话。不过自从开了农资店后,必须明白人家说了什么、需要什么。因此,开店之初他与本地农户沟通有一定困难,生意受到一些影响,之后一段时间学会说广东话,情况才逐渐好转。
(文中部分农资商为化名)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1-11-18/210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