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构筑防灾应变的坚强体系――农业系统应对旱灾确保丰收纪实


  6月1日上午,骄阳似火,河南省镇平县种粮大户周荣杰带着记者走在刚刚收割过的麦田里,听着脚踩麦茬发出的“咔嚓咔嚓”的声响,周荣杰心情很好。

  半年前,周荣杰可没有这样好的心情,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急”!原因也是一个字――“旱”!“从播种到收割,就没见几场雨。好不容易下点雨,还没有一指高。”周荣杰伸出手指,又放平了给记者看。

  6月21日,农业部宣布,我国夏粮增产已成定局,冬小麦将实现八连增。

  这是战胜特大干旱之后夏粮的又一个丰收年。

  战胜干旱,夺取丰收,离不开政策的激励,离不开各级农业部门的共同努力,离不开农业科技的强力支撑,也离不开依靠科技防灾减灾工作的有序进行。

  督导组在行动

  每逢重大灾情出现,农业部都会及时派出督导组分赴各地,指导防灾减灾工作,这次也不例外。

  2月10日,针对严重旱情,由113名农业部机关干部和科技人员组成的26个抗旱督导组便分赴26个省(区、市),入村、入组、入户,开展抗寒促春管和春耕备耕指导服务。这一天,是农历大年初八。

  在江苏省铜山区刘集镇李村,农业部农机化司司长宗锦耀带领的抗旱督导组现场查看小麦苗情墒情,了解抗旱措施。李村距水源较近,经过灌溉的麦田已经开始返青。刘集镇副镇长孟辉介绍说,有水源的基本上在浇第二遍返青水,而远离水源的丘陵地区,灌溉仍然是个难题。

  一边的农业部农机推广总站的专家说,浇水要掌握天气变化,在日均温3℃以上开始浇水;要节水灌溉,一亩田浇30立方米到40立方米的水,不适宜大水漫灌;要坚持小水灌溉,保证水当天浇过之后,当天要能够渗下去,现在晚上温度还是比较低,防止晚上结冰,对小麦造成冻害。

  在山东齐河县,农业部督导组对抗旱春管开展了技术培训,指导地方各级农业部门突出抓好“四个环节”:一是抢浇水。做好浇水前各项准备工作,只要气候适宜,尽最大努力、以最快速度全面浇一遍返青水。二是重施肥。要结合浇水,及时施用返青肥,特别是弱苗要加大施肥量。三是防冻害。由于去年冬天没有大的降雪,小麦缺少炼苗过程,体质较弱,要防止倒春寒灾害。四是控病虫。“旱生虫、湿生病”,要密切关注病虫害发生情况,提早进行预测预报,加大防治力度。

  专家组在行动

  河北深州市今年小麦再获高产,除了他们推广的抗旱节水小麦品种表现不俗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去年的抢墒播种。

  说起抢墒播种,还有一个故事。去年秋季,深州市的玉米收获较往年晚了六七天,当地农民按习惯要等玉米干透了再收获。由于之前当地下了一场雨,土层较湿,按技术要求种小麦讲究的是借墒进行,如果推迟玉米收获不但影响小麦播种,还会造成土地严重失墒,影响小麦出苗。时间紧迫,小麦产业技术体系衡水试验站以站长陈秀敏为组长,栽培专家李克江、旱农专家王有增、示范推广专家魏建伟等人为成员立即成立了收秋种麦指导小组,分头奔赴深州市各村进行现场指导收秋种麦,向农民宣传抓紧收获玉米抢种小麦的重要性,并向农机手提出了秸秆粉碎的基本标准,指导农机手做出粉碎样板,由农户监督粉碎质量,保证秸秆及时还田,结果农民十分满意,并积极配合专家把小麦抢墒种到地里。

  产业体系专家在重要农时对农业生产的快速反应和指导作用由此可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肖世和说,产业体系专家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技术专长,在小麦播种、生长及收获前的各个时期下基层,指导当地农民科学种植,精心管理,确保小麦产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010年9月23日,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向各成员发出通知,决定成立“突发事件应变小组”。这个小组的职责是深入实地调研生产情况,应对小麦产业各环节出现的新问题,加强与各级农业行政管理和技术推广部门的联系,及时提出解决问题的技术措施。要求在接到突发事件报告后24小时内必须到达现场,到达现场后24小时内必须提出技术处理意见,组织相关岗位专家和当地实验站技术专家会商。同时要求各地综合试验站负责当地小麦生产的技术服务工作,发现问题就地处置,重大事件及时上报给“突发事件应变小组”。

  实际上,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立3年以来,各个产业体系的专家们对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出现的各类问题,都会及时发布应对方案。从今年元月份以来,针对小麦抗旱及病虫害管理、长江中下游早稻中后期田间管理、东北大豆春播、冬油菜春季田间管理等关键问题,各个专家组制定并发布了10多个技术指导方案,对各地指导生产防灾减灾起到了关键作用。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小麦 玉米 干旱 立方米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