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李长安:重度干旱暴露农业发展方式的“软肋”


  今年以来,南方多个省市出现了罕见的干旱天气。到5月27日,中央气象台、国家气候中心联合发布干旱黄色预警,这意味着干旱程度已达国家级干旱预警标准。毫无疑问,南方干旱与近期天气异常有关。不过,防灾减灾不仅要加强农业气象等方面的公共服务,更应该加快转变我国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从根本上提高农村应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

  从天气方面看,今年春季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区域平均降水量为近60年同期最少。国家气候中心分析数据表明,今年春季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区域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51%,南方5省平均降水量均为近60年历史同期最少。3月1日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平均无降水日数为60余天,创历史之最。

  重度干旱给国民经济和人们生活造成了严重的损失。根据民政部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南方5省共有3483.3万人遭受旱灾,423.6万人发生饮水困难,506.5万人需救助。农作物受灾面积3705.1千公顷,其中绝收面积166.8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49.4亿元。

  不可否认的是,造成南方干旱的元凶固然跟“天灾”有关,但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落后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灾害影响的面积和加重了损失的程度。

  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生产基本上都是“靠天吃饭”。改革开放以后,农业生产方式虽然有了较大的发展,但“靠天吃饭”的格局仍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农业部门的统计显示,目前我国中低产田占到总耕地面积的2/3以上,有效的灌溉面积仅占总耕地面积的46%。耕地占优补劣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农业科技的贡献率只有51%。

  在劳动生产率方面,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仍处在较低的水平上。比如 美国有3亿人口,但仅有400万左右的农民,平均每个农民的供养人口超过75人。相比之下,中国有13.4亿人口,从事农业的人口却有3亿多,平均每个农民仅供养不到5个人。以此计算,中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的1/15。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的根源则在于农业生产无法形成规模经济,小农经济、家庭生产的落后生产方式仍大量存在于农村地区。

  农村往往是受灾最严重的地区,而农民又是受灾最重的群体。由于农民数量长期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使得每次灾害来临时受灾人口众多,农民损失惨重。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0年,我国的城镇化率是36.2%,城镇人口4.6亿人。而“六普”数据表明,到去年底,我国的城镇化率提高到49.7%,仍未突破50%的界限,城镇人口大约是6.6亿人。除去城镇人口自身的增长外,农民进城的数量每年还不到1000万。而且许多还是“钟摆式”的不稳定就业,遇到经济波动就被迫大规模返乡。

  因此,要减轻由于灾害天气引起的损失、增强防范灾害的抵御能力,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就显得迫在眉睫。首先应积极探索农村土地产权和土地流转的方法和途径,尽快形成农业的规模化生产,提高农业劳动生产力;其次要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做到专款专用,提高投资效率;最后要加快户籍制度的改革步伐,消除城镇化的各种障碍,引导更多的农民转化为市民。当然,加强农业保险的覆盖面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更多地运用金融体系的力量,为农业生产撑起一把有效的“保护伞”,同样是当务之急。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干旱 数据 农业生产 耕地面积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