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巴、美、俄、日、印、加记者 吴志华 贾健 李亚龙 卢昊 郭西山 陶勇 本报记者 谷棣
全球粮食生产地区不平衡,粮食储备也是“贫富不均”。印度正在吃粮仓不够的亏,最近几年有两三亿人挨饿,但又有数千万吨粮食因露天存放不当而霉烂;巴西人沾了储备充足的光,当别的国家食品价格上涨五六成时,巴西涨幅只有20%;为粮食储备投入过巨资的美国,冷战后放弃战略眼光,现在的库存小麦 “还不够每个美国人吃一小块饼干”;俄罗斯为保障本国灾后有粮,断然停止谷物出口……二战后,全球已发生7次粮荒,每当粮食危机的阴影拉长,粮食储备就成了各国比较家底厚薄的一个重要指标。中国农业问题专家李国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强调,尽管人类农业生产水平越来越发达,但大宗粮食生产还是“靠天吃饭”,所以各国都不敢怠慢粮食储备,目前,中国的粮食储备已超过国际通行标准一大半。
产粮大国“斤斤计较”
这一轮粮食危机与中东国家的紧张局势多少有些关联。年初以来,中东、北非,甚至中亚和南亚各国都出现不同程度的谷物抢购。动荡中的阿尔及利亚1 月“突击”进口了200多万吨小麦。《阿尔及尔论坛报》2月15日评论说,必须增加粮食储备,“如果任由面包和面粉价格继续大涨,社会危机还会加剧,这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存亡的问题”。
有关全球或各国粮食储备能维持多久的说法,这几年层出不穷。粮农组织去年12月公布的一份资料显示,全球谷物库存只能维持8-12个星期。而英国《卫报》2007年11月曾报道说,全球粮食库存储备只有57天。事实上,影响粮食库存的因素很多,如消费需求、自然灾害等。需求多少决定了储备的多少。全球小麦消费量2010至2011年度将比2009至2010年度增长2%,达到6.65亿吨,相对的,全球小麦储量将下降10%,预计为1.78亿吨。按照国际通行的评价标准,粮食库存量大体上等于一个国家一年消费量的17%-18%。有数据显示,现在中国的粮食库存达到40%。
“能吃几天”并不是衡量一个国家粮食储备的唯一标准。储备粮质量好、数量够,在国家需要时能用得上、调得出是对粮食储备的综合要求。为此,连俄罗斯、巴西这样的产粮大国也是“斤斤计较”。俄罗斯拥有世界9%的耕地,是世界第三大粮食出口国,但俄罗斯同样重视粮食储备问题。有媒体报道说,公元9世纪,俄罗斯人就用石头搭建了粮食库,现在,俄拥有庞大的现代化粮食储备基地,“它们始建于冷战初期,尽管远离居民区,却是一个复杂、强悍的体系,能经得起核打击、地震和水灾”。因遭遇森林大火及“十年不遇”的大旱,俄政府去年8月曾宣布临时停止出口谷物类初级农产品。前不久,该项出口禁令又被延续到 2011年7月1日。对俄罗斯这样的粮食生产大国因为本国灾情而限制粮食出口的做法,联合国粮农组织并不鼓励。俄谷物联盟新闻秘书安东·莎塔林也认为,限制粮食出口会毁掉俄罗斯“作为可靠供应商”的声誉。实际上,俄农业部长3月9日在回答国家杜马议员提问时表示,俄粮食储备现有3000万吨,能满足国内所需。今年2月,俄从粮食库存中拿出313万吨谷物,分配到缺粮地区,并向粮食交易市场投入250万吨谷物,干预粮价。
巴西是世界主要农产品出口国,但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巴西一直通过粮食收购和储备来调节市场供应。巴西农业部农业政策局长吉马良斯认为,2008年出现的“粮荒”使许多国家都有了一个共识,即仓储足够的粮食是战略性的举措。最近几年,由于世界粮价不稳,巴西加强了玉米和小麦的储备。据巴西媒体统计,最近欧亚国家食品价格上涨64%,而巴西只有20%,就是得益于粮食储备政策。
美减少库存被批没眼光
对粮食储备,各国也有不同看法。1月22日,在柏林举行的国际农业部长论坛上,澳大利亚农业部长乔·路德维希认为,片面追求高储备,在市场上抢购粮食扩充储备量,结果让本已高企的粮价扶摇直上,给粮食危机雪上加霜。还有些国家的官员呼吁各国粮食储备应透明化。巴西人虽然不愁“吃”,但每年花在粮食仓储和运输上的费用是6.3亿雷亚尔,约合3.7亿美元。巴西农业咨询公司研究员费尔南多·皮门特尔说:“政府的粮食储备政策是好的,但付出的成本也很大。”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1-03-18/528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