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中国粮食安全要自己掌握 价格不能完全市场化


  国际粮食价格暴涨以及中国北方小麦主产区干旱等不利因素影响下,农民的增收与维持物价总水平的稳定看似形成了一组矛盾。

  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张晓山在接受本报专访时说,不可能让粮食价格完全市场化,但粮食价格要有一个合理的上涨区间,保证种粮农民有合理的收入。

  在中国以及世界粮食需求压力不断加大的普遍判断下,他并不认为,摆在中国面前的是一幅粮食安全的悲观图画。有足够的财政投入,有好的机制,中国仍然能够在未来维持粮食的基本自给。

  不可能让价格完全市场化

  粮食价格必须控制在一个合理的区间。

  《21世纪》:政府工作报告中再度把“三农”工作列为重中之重,农民要增收,但是从经济大局来看,政府要控制住通胀,维持物价总水平特别是农产品价格的稳定。这两者之间如何平衡?

  张晓山:国内粮食的价格是不是要与国际同步?粮食价格如果上涨,会对我们的物价总水平有什么影响?这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去年CPI的增幅中60%-70%多来自粮食价格的上涨。能源价格的上涨必然导致农业生产成本的上涨;当前劳动力的供给已经出现结构性的、摩擦性的不足,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据农业部的资料,2010年土地租金成本占粮食生产总成本的比重达到20%。

  粮价不上涨是不可能的。要保证粮食安全,粮价上涨必须与成本联动。但是我们也不可能让价格完全市场化,粮价上涨本身应该有一个合理区间。中国粮食价格上涨牵一发动全身,最怕的就是各种商品价格轮番上涨。

  现在城镇化率已经超过47%,2亿多农民工在外打工,他们由种粮变为买粮吃,而且从事农业的几亿人中,相当一部分人也不是种粮的,畜牧等行业本身也消耗粮食,因此粮食价格上涨,很多产品价格也会跟随之上涨,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粮食价格上涨,会比以前波及面广。

  何为粮食价格的合理区间?第一,粮食价格要与成本价格联动。第二,种粮农民必须有他的合理的收入,除去成本后,与他外出打工、种花卉、水果等经济作物的收入差不多。

  《21世纪》:去年中国首次较大规模地进口玉米(157万吨),从玉米出口国逆转为进口国。你判断,中国粮食产出方面趋势如何,我们在粮食安全问题上是否正在面临上述考验?

  张晓山:中国粮食需求的压力肯定会越来越大,但中国供给还有潜力可挖。中国人多地少,完全的自给自足是不可能的,要做到的是基本的自给自足,比如95%的自给率。而且这种自给是有选择性的,要保证大宗农产品的自给自足。现在我们进口大豆,相当于进口国外的耕地,进口国外的水。我们说的18亿亩耕地红

  线,事实上我们大概通过进口多用了3亿多亩,这就是进口的作用。

  我认为,中国的粮食安全还是要掌握在自己手里。粮食安全本身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有人觉得没有必要保有18亿亩耕地,要让市场来调节供求,国内不够可以进口,让市场来调节。这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是实践中不可能真正做到,且粮食生产有一个周期,还没等到粮食生产出来,问题就来了。

  最重要的是,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粮食出现问题,没有任何人能够帮得了你。中国的小缺口,对世界就是大缺口,之前猪肉紧张,我们考虑着进口一点冻猪肉,刚有一个意向,国际猪肉价格马上就上来了。如果中国粮食供求出现大的缺口,国际粮食价格马上就要上涨了,这也相当于把别的发展中国家口中的粮食抢了过来。

  粮食供求缺口不会加大

  现代化农业的中坚力量正在崛起。

  《21世纪》:中国未来能不能还保证粮食的基本自给?

  张晓山:每年保有一定量的进口,说明我们的粮食供求还是有缺口的,问题在于,以后这个缺口会不会越来越大?大家说,中国现在其实没人在种粮了,种粮的主力是老人和小孩,这种情况下,为何还实现粮食的7年连增?要看到的是,中国农业机械化的程度提高了,社会化服务体系也完善了,从播到管到收,包括技术指导,都已经有专业化的服务组织来提供。

  我们不能单看到老弱在种粮,也要看到正在兴起的农业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农业企业家的雏形已经出现,这部分人是现代化农业的中坚力量,而且这部分人将担当起维护中国粮食安全的重任。现在的关键在于要给他们创造更好的条件,这也是为什么今年的财政新增补贴要向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粮食 耕地 猪肉 土地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