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至2006年期间,中国农产品进口额年均增长18%,在世界前15个农产品进口大国中增速最快。(编注:据《华尔街日报》1月22日报道,中国去年的粮食进口增幅达到大宗商品进口增幅历来之最。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中国去年进口玉米157万吨,为上年的19倍。2010年小麦进口量为 120万吨,也高于上一年,增幅为36%。)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在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称,这并不妨碍中国的粮食安全。中国进口依赖度提高的只是大豆等经济作物,像小麦、水稻这样的重要口粮,中国并没有出现对外依赖的情况。
“这是国家的选择,恰恰国家保障粮食安全的一个战略举措。”李国祥称,“中国的耕地有限,而油料作物比如大豆又特别占地方,容易跟小麦、水稻这样的口粮作物发生争地的情况。中国的大豆相比美国等国产量低、成本高,没有比较优势。有限的土地应用于生产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小麦、水稻等作物。”
卢峰称,“依存度越高的品种,国内外市场的价格联动越明显。比如国内大豆价格与国际大豆价格相关性很高,而国内的小麦与国外小麦的价格走势关联不大。”
卢峰认为,由于加拿大和美国的优质小麦在品质上要优于中国的优质麦,随着国内经济水平的提高,未来中国对高品质口粮的进口会有所增加。
“走出去”战略尚不成功
李国祥认为,在进口大豆进口量屡创新高上,可见中国的粮食安全观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由侧重国内粮食供需平衡转变到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由“调解余缺”为目的的被动粮食进口转变到以“结构平衡”为目的的对市场紧缺品种主动进口。
除此加大对经济作物的进口外,李国祥称中国在农业上还在实行“走出去”的战略。
“以前我们谈到走出去,想到的往往是收购油田、矿产之类,实际上耕地也是重要的资源。”李国祥说,“现在国家的战略是鼓励企业到海外租地、买地,生产农产品。”
据李国祥介绍,中国农业走出去主要是到南美,“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主要的种植对象为对国外形成进口依赖的粮食产品,比如大豆。而像小麦、玉米、水稻这些还是主要立足国内,走出去应该只是一个对国内的调剂。”
不过走出去战略目前并不成功。李国祥分析认为主要原因还是时间太短,基础设施跟不上,同时由于田地零散,未形成规模,经济性没体现出来。
粮价增速料前高后低
在兔年伊始中国北方便遭遇严重旱灾,全年粮食价格走势目前存在较大变数。2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1月份CPI同比涨幅为4.9%,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0.3%。食品中,粮食价格上涨15.1%。
“这一数字虽然比较高,但我估计最晚到6月份,增速便将回落。全年将呈现前高后低的态势。”李国祥称,“近期的上涨不是供需不平衡造成的。农户手中的存粮还是比较充足的,他们在等待粮价更高的时候再卖。”
李国祥表示,国家调整货币政策的效应将有一定的滞后期,其收效将在年中显现。再者,国家有调控物价上涨的要求,这会影响价格上涨的心理预期,农民惜售心理会有所减弱。一旦他们开始抛售,粮价上涨将面临较大压力。
对于今年粮食是否还能实现连续第八年增产,卢峰认为压力较大,“首先是耕地面积。实际耕地应该没有官方公布的那么多。10年前我回河南老家,公路的两边是麦田,但现在回去看到的是工厂。再者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也在下降,现在年轻的劳动力愿意种田的越来越少了,在城里打工两个月挣的工资跟种地的收入差不多。”
卢峰称:“虽然国家对种粮的补贴在提高,以前需要上交国库的粮食现在不用再交了,这些都是利好,但是我感觉种粮收益的增加还是赶不上CPI。”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1-02-16/52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