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粮食局和外交部都说粮价稳定

网友投稿  2011-02-16  互联网

  “按照可比口径对比,中国粮食产量和消费量约占世界粮食产量和消费量1/5多一点,目前全球年粮食贸易量仅相当于中国年粮食消费量的四成多,国际市场粮食供求呈偏紧态势,依靠大量进口来解决国内粮食问题显然不现实。”

  2月14日,国家粮食局网站刊发名为《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的专访文章,引用中国国家粮食局局长聂振邦的话,作出上述表示。文中,聂振邦信心满满地称,中国在粮食安全上是“完全有保障的”,近期的粮食价格将保持稳定。

  《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一文,刊登于中共中央国家机关工作委员会旗下的《紫光阁》。国家粮食局网站发布该文之际,北方旱情仍在持续,外界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关注再度升温。

  针对中国进口粮食是否会推升国际粮价的质疑,外交部发言人马朝旭2月15日在例行记者会上回应,“中国粮食基本做到自给有余。即使少量进口也是按配额进行,进口量占国际市场粮食交易比重很小,不可能对国际粮价造成大幅影响。”

  麦价:国外大涨国内稳定

  自去年年底以来,中国、印度小麦产区出现严重干旱,澳大利亚爆发洪水,一系列极端天气引发了市场对于今年全球市场小麦减产的担忧。

  受此影响,全球粮食价格屡攀新高,粮食危机屡被提及。联合国粮农组织最新发表的报告指出,全球食品价格指数连续7个月上涨,今年1月全球食品价格指数达231点,创历史新高。

  上周,国际小麦期货价格一路高歌猛进,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3月软红冬麦合约在盘中一度触及2008年8月25日以来的最高位,为30个月以来的新高。

  狂飙的大宗商品价格被认为是此轮通胀的重要推手之一。摩根大通预测,因库存偏低和产出疲弱等原因,全球粮价在未来几个月将继续上扬。

  作为全球最大的粮食消费国,中国北方的干旱已引发政府的高度重视。2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扶持粮食生产10条措施。10日,国务院又召开全国粮食生产电视电话会议,要求各地落实促粮政策。2月13日到15日,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奔赴山西省考察旱情,要求“坚决打好抗旱促春管保春播这场硬仗,千方百计夺取夏粮和全年农业丰收”。

  面对国际粮价的上涨,聂振邦认为,未来中国的“粮食安全是完全有保障的”,近期粮食价格将保持稳定。

  聂振邦的依据是,国内的粮食供需基本平衡,除了大豆和植物油的供需缺口较大,需要进口满足以外,其他均可自给自足。

  国家发改委的数据,中国粮食库存占消费的比重超过40%,远高于国际公认的17%~18%的安全水平。“依靠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粮食库存消费比和95%的自给率,中国将力保自身的粮食供应。”

  中华粮网小麦分析师卢峰称,根据其所掌握的资料,中国目前的库存小麦可满足国内一年销售的需求。

  数据显示,2010年,国际麦价因俄罗斯等地灾害全年上涨近45%,但中国国内麦价仅上涨5.1%;2007年,全球麦价同样因减产而上涨88%,而中国仅上涨6%。

  值得注意的是,在经历过两次降雪之后,目前北方旱情有所好转。农业部农情调度显示,截至2月14日,河北、山西、江苏、安徽、山东、河南、陕西、甘肃8省冬小麦受旱面积达10118万亩,其中严重受旱面积1831万亩。其中,受旱面积和严重受旱面积分别比13日减少425万亩和241万亩。

  “粮食安全不能靠进口”

  在接受《紫光阁》采访时,聂振邦还称,“按照可比口径对比,中国粮食产量和消费量约占世界粮食产量和消费量1/5多一点,目前全球年粮食贸易量仅相当于中国年粮食消费量的四成多,国际市场粮食供求呈偏紧态势,依靠大量进口来解决国内粮食问题显然不现实。”

  美国农业部11日的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首次成为全球进口美国农产品最多的国家。中国去年共进口175亿美元美国农产品,占美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15.1%,其中主要是大豆。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将经济作物纳入统计范畴,中国近10年来的农产品进口正加速增长。

  以大豆为例,1983年到1995年间,中国年进口大豆数量不超过30万吨。而2009年,中国进口大豆已达4200万吨。2010年这一数字预计超过5000万吨,进口大豆占中国大豆新增供应量的78%。

  2000年至2006年期间,中国农产品进口额年均增长18%,在世界前15个农产品进口大国中增速最快。(编注:据《华尔街日报》1月22日报道,中国去年的粮食进口增幅达到大宗商品进口增幅历来之最。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中国去年进口玉米157万吨,为上年的19倍。2010年小麦进口量为 120万吨,也高于上一年,增幅为36%。)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在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称,这并不妨碍中国的粮食安全。中国进口依赖度提高的只是大豆等经济作物,像小麦、水稻这样的重要口粮,中国并没有出现对外依赖的情况。

  “这是国家的选择,恰恰国家保障粮食安全的一个战略举措。”李国祥称,“中国的耕地有限,而油料作物比如大豆又特别占地方,容易跟小麦、水稻这样的口粮作物发生争地的情况。中国的大豆相比美国等国产量低、成本高,没有比较优势。有限的土地应用于生产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小麦、水稻等作物。”

  卢峰称,“依存度越高的品种,国内外市场的价格联动越明显。比如国内大豆价格与国际大豆价格相关性很高,而国内的小麦与国外小麦的价格走势关联不大。”

  卢峰认为,由于加拿大和美国的优质小麦在品质上要优于中国的优质麦,随着国内经济水平的提高,未来中国对高品质口粮的进口会有所增加。

  “走出去”战略尚不成功

  李国祥认为,在进口大豆进口量屡创新高上,可见中国的粮食安全观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由侧重国内粮食供需平衡转变到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由“调解余缺”为目的的被动粮食进口转变到以“结构平衡”为目的的对市场紧缺品种主动进口。

  除此加大对经济作物的进口外,李国祥称中国在农业上还在实行“走出去”的战略。

  “以前我们谈到走出去,想到的往往是收购油田、矿产之类,实际上耕地也是重要的资源。”李国祥说,“现在国家的战略是鼓励企业到海外租地、买地,生产农产品。”

  据李国祥介绍,中国农业走出去主要是到南美,“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主要的种植对象为对国外形成进口依赖的粮食产品,比如大豆。而像小麦、玉米、水稻这些还是主要立足国内,走出去应该只是一个对国内的调剂。”

  不过走出去战略目前并不成功。李国祥分析认为主要原因还是时间太短,基础设施跟不上,同时由于田地零散,未形成规模,经济性没体现出来。

  粮价增速料前高后低

  在兔年伊始中国北方便遭遇严重旱灾,全年粮食价格走势目前存在较大变数。2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1月份CPI同比涨幅为4.9%,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0.3%。食品中,粮食价格上涨15.1%。

  “这一数字虽然比较高,但我估计最晚到6月份,增速便将回落。全年将呈现前高后低的态势。”李国祥称,“近期的上涨不是供需不平衡造成的。农户手中的存粮还是比较充足的,他们在等待粮价更高的时候再卖。”

  李国祥表示,国家调整货币政策的效应将有一定的滞后期,其收效将在年中显现。再者,国家有调控物价上涨的要求,这会影响价格上涨的心理预期,农民惜售心理会有所减弱。一旦他们开始抛售,粮价上涨将面临较大压力。

  对于今年粮食是否还能实现连续第八年增产,卢峰认为压力较大,“首先是耕地面积。实际耕地应该没有官方公布的那么多。10年前我回河南老家,公路的两边是麦田,但现在回去看到的是工厂。再者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也在下降,现在年轻的劳动力愿意种田的越来越少了,在城里打工两个月挣的工资跟种地的收入差不多。”

  卢峰称:“虽然国家对种粮的补贴在提高,以前需要上交国库的粮食现在不用再交了,这些都是利好,但是我感觉种粮收益的增加还是赶不上CPI。”



http://farm.00-net.com/news/3/2011-02-16/52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