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农资零售市场的人都知道,越是市场不好,假肥就越是横行。货真价实的肥料常常买不过哪些偷养分、傍大牌的假劣货。这倒应了经济学中的一个著名的定律:“劣币驱逐良币”。该定律是这样一种历史现象的归纳:在铸币时代,当那些低于法定重量或者成色的铸币——“劣币”进入流通领域之后,人们就倾向于将那些足值货币——“良币”收藏起来。最后,良币将被驱逐,市场上流通的就只剩下劣币了。在目前的农资市场上,假肥料与好肥料,究竟谁能在零售环节胜出?是一个值得大家关注的老问题。一方面是正规企业在不断地扩建,不断地宣传推广自己的品牌,让我们感觉到市场越来越正规,好产品在攻城掠地,战果赫赫;但另一方面,某些地区的造假小厂数量不减反增,他们偷养分的劣质产品也在不断地销售,打而不死,四处蔓延。
正方:一旦信息公开透明,劣币将被淘汰
信息不对称是“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存在的基础。因为如果交易双方对货币的成色或者真伪都十分了解,劣币持有者就很难将手中的劣币用出去,或者,即使能够用出去也只能按照劣币的“实际”而非“法定”价值与对方进行交易。假劣肥料能顺利卖掉的根本原因,在于购买肥料过程中的两个信息不通畅。
第一个信息不通畅存在于购买肥料的农民与经销商之间。农民不知道自己买的是假冒伪劣产品,而经销商为图利润高,就瞒哄农民买了假劣货。第二个信息不通畅是农民对肥料对作物增质增产的原因与作用并不清楚,他们认为买了价格便宜的化肥是节省了种地的投入,相当于减少开支了。但不明白,减少的一点点开支,却付出了产量减少、作物品质下降的代价。从投入产出来看,肯定是不合算的。
对于前一个不通畅,需要市场监管部门的认真执法严格管理来解决;后一个不通畅则需要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并提高农作物收购价格,按质论价,才能解决。一旦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劣币自然会失去生存土壤而慢慢从市场上绝迹。 (张参)
反方:劣币战胜良币,是部分农民购买力决定的
在目前中国农村的一部分零售市场上,劣币的确能够战胜良币。这既不是单靠信息公开透明能解决的,也不是靠工商部门市场检查就能杜绝的。这是由于目前农民购买力极为低下造成的必然。有很多农民知道他们购买的肥料质量低劣,但他们通过种植的成本估算,认为节约开支是实实在在地省了钱;而用质量好的肥料,却不一定能帮他们增收。
据了解,在河南等产粮大省,多个大品牌的优质复合肥销量都在逐年减少。我相信这里的农民凭多年使用化肥的经验,是能够分辨优劣肥料的,他们选择假劣肥料的唯一原因就是价格便宜,能够减少支出。大家都知道,种粮食的收益是极为有限的,一亩地多收个三五斗,也未必就能多挣钱,还要看收粮时的价格,粮价上抬或下调一毛几分的,也不是农民能左右的。因此对于产粮大省来说,有些农民选择假劣肥料并不是上当受骗,他们也是在心里算过账的。
再举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对于种植经济作物的农民来说,因为产品价格高,他们就舍得买好肥料,因为投入高,产出也高,这账算得过来。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0-8-3/209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