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粮食安全是“十二五”规划面临的最大挑战


粮食问题是“十二五”规划农业部分的重心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十二五”时期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仔细研读五中全会公报及“十二五”规划,深入研读整个规划报告的内容,你会发现,农产品供给,也就是粮食安全问题,是整个报告最关键最核心的部分。也就是说,未来“十二五”期间农业最大的任务是如何强基固本,使农业生产的基础得到保证,以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充分供给。报告从多角度对粮食安全提出具体的方向及政策建议:其一是增产目标。报告继续把过去的粮食增产计划要落到实处,如提出“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加大粮食主产区投入和利益补偿。严格保护耕地,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其二是解决目前粮食生产最大的隐患: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问题。报告指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以水利为重点,大幅增加投入,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推进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快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搞好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完善农村小微型水利设施,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其三如何确保粮食生产的主体:农民的积极性。报告提出“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提高效益,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价格形成机制,健全农业补贴等支持保护制度,增加农民生产经营收入。”

为什么粮食安全是“十二五”面临的最大挑战?

为什么“十二五”粮食安全是最大挑战?原因很简单,全球的气候变暖使极端气候事件出现频率加快,带来粮食生产的不确定性;而我国快速城镇化、工业化很粮食生产所需的耕地面临快速减少的压力;而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粮食供给的数量与质量需求也会提升很快。在这些新背景下,我国的粮食安全生产的确如果处理不好,会出现严重问题。以今年为例,近半年来各类农产品反复涨价,引起很大的社会关注。而近期大量的粮食进口折射出我国粮食供应偏紧局面出现。中国大量从国外进口粮食,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比如:8月12日,广州日报报道“中国从越南进口60万吨大米以弥补国内不足,这一进口量相当于我国上半年大米进口量的3倍”; 7月21日,中粮集团进口的6.1万吨美国玉米到达深圳蛇口,这是中粮集团14年来首次大规模进口转基因玉米;中国海外租地种粮210万公顷折合粮食(即进口)3150万吨;每年有60%的大豆靠进口。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最新预测,中国粮食净进口量将由1997年的416万吨增加到2010年的976万吨和2020年的2224万吨,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进口国。

粮食生产的主体令人堪忧,粮食价格与农民增收一直是个难解的问题。

我国目前粮食生产的比较利益太低使农民不愿意生产粮食,导致粮食生产粗放经营,产量低下。目前我国粮食生产的主体:农民出现了大问题,目前的各种价格信号与制度约束使农民不愿意进行更多的粮食生产,大量年轻劳动力流出农村,导致粮食生产粗放经营。农民这样做的原因也很简单:粮食生产比较利益太低,新的工农剪刀差,即:种粮收入与种植经济作物收入、外出打工收入与种粮收入愈拉愈大,粮价上涨速度一直赶不上农资上涨速度等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这些因素对进一步稳定和发展粮食生产造成不利影响,种粮比较效益低使农民“抛荒”不种粮或者粗放种粮,能种三季的只种一季,使粮食供应愈来愈严重 。目前农民工在城市打工应该是城市最低收入阶层了,但我国农民工外出打工一个月的收入比在家粮种一年的收入还要高。主要的原因是我国一直实行低粮价的粮食安全战略,这样的战略保证了城市消费者可以买到低价的粮食,但种粮的农民收入却奇低。目前我国的粮食有多贱?一位东北的农民人大代表讲:“城里人挣工资,涨工资速度很快。1976年以前:每斤玉米8分收购价,当时工资40元左右。到2008年,玉米按提价到8到9角算,只提10至11倍;而城里人工资已经达1300至1400元,至少提了30倍以上”。目前我国城市居民收入相当于农民居民收入的三倍,主要源于低粮价战略。低粮价战略的实行使那些粮食生产越多的地方越穷,我国粮食生产大县基本上都是财政穷县。新生代农民工回家种地第一件事是不种粮食,企业下乡也会选择非粮产业。这也是中国最奇怪的事情:最重要的粮食反倒是最便宜的,而这样的政策后果是种粮农民收入太低。如果有机会,他们就会选择不种粮,这么多年来种粮的农民一直在为我国低价的粮食安全战略埋单。长远来看,这种低价的粮食安全战略是不可持续的。如果改变目前的低粮价战略,又可能会引发通货膨胀以及城市低收入居民的不满。如何处理二者的矛盾,面临很大问题。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粮食 玉米 气候 基础设施建设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